公益诉讼可以根据诉讼的性质分为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公益诉讼应当是一种独立的诉讼类型,与现有的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并列。然而,考虑到公益诉讼中所提出的诉讼请求的特点,以及与现行诉讼制度的协调发展,可以将基于民事请求权的诉讼请求归结为民事公益诉讼,而起诉行政机关进行行政行为的为行政公益诉讼。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并不存在所谓的“刑事公益诉讼”一词。因为犯罪行为不仅侵害了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也侵害了国家利益。如果侵害公共利益达到犯罪的程度,都属于刑事公诉案件。
公益诉讼可以根据提起诉讼的主体情况分为公诉公益诉讼和私诉公益诉讼。公诉公益诉讼是根据法律规定,由检察院代表国家提起的公益诉讼。私诉公益诉讼是由公民或者社会团体提起的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可以根据公益诉讼当事人的确定方式分为法定公益诉讼、协议公益诉讼和任意公益诉讼。
法定公益诉讼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某些主体对一定范围内的公共利益有保护责任,或者其自身即为权利主体,在特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以原告身份提起的诉讼。
协议公益诉讼是指在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有权主体根据法律规定,将起诉权利通过协议授予某些社会团体或者公民,由其作为原告提起诉讼。其中,公益诉讼信托是最常见的协议公益诉讼形式。
任意公益诉讼是指在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本国公民或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均有权提起诉讼。
公益诉讼可以根据保护的利益不同分为环境公益诉讼、劳动公益诉讼、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基本平等权保护公益诉讼、基金公益诉讼和其他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可以根据提起诉讼的目的分为以实体权益保护为目的的主观公益诉讼和以保护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为目的的客观公益诉讼。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重要性及其相关规定。该制度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有助于环境保护部门了解本地污染状况和变化情况,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文章详细阐述了法律法规对排污申报的要求、申报登记的要求和程序、污染物的种类以及申报登记的程序和检查。排污单位必须按照法
政策法规处的行政复议相关内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环保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不满意的可申请复议。复议内容包括对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侵犯经营自主权、许可证办理、证书变更等决定的不满。申请人应在得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复议机关应在受理申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的现状和问题。指出修宪处理并非现实选择,重点在于加强已有应急法律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同时,建立突发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机构,整合到国家常规管理体制中,并进行实践检验和应急处理演习。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和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也是完善应急机
公益诉讼的分类。根据诉讼性质,公益诉讼分为民事和行政两类;根据提起主体,分为公诉和私诉;根据当事人确定方式,有法定、协议和任意公益诉讼;根据保护利益的不同,包括环境、劳动、消费者权益等;根据提起目的,分为实体权益保护和法律道德秩序保护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