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福州的叶先生向某保险公司购买了一份终身险,并附加了意外伤害险,指定其妻子郑女士为受益人。
2005年1月23日凌晨,叶先生出现异常症状。据郑女士称,凌晨2点左右,她惊醒发现丈夫呼吸急促,无法正常呼吸。她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20分钟后,医生赶到现场,经过病情评估,发现叶先生“神志不清、心脏骤停、无自主呼吸”。当班医师宣布叶先生死亡后,亲友通知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人员前往现场进行勘查,并要求郑女士填写丈夫的《死亡经过说明》。几天后,叶先生的尸体被火化。
2005年3月,郑女士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保险公司根据《死亡经过说明》和医疗记录单等材料认定叶先生是猝死,不属于意外伤害范围,因此拒绝支付6万元保险金。郑女士不服,将此事告至台江区法院。
根据保险条款,意外伤害被定义为遭受外来的、非本意的、突发的、非疾病的客观事件导致身体受伤。叶先生的猝死不符合这一定义,因此不应被视为意外伤害事件,也不在意外伤害险的理赔范围内。
保险条款中对于猝死是否属于意外伤害的范畴并未明确界定。叶先生的死亡具备意外事件的特征,因此保险公司应该支付赔偿金。
法院认为,事故发生后,受益人郑女士已通知保险公司,履行了相应的义务。保险公司认定叶先生是猝死,不属于意外伤害赔偿范围。然而,猝死只是死亡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非具体的死因。保险公司应当通知家属进行尸体检验以明确死因。保险公司未履行上述协助和指导义务,导致尸体被火化后无法确定死因,存在过错。
法院判决保险公司支付6万元保险金。保险公司不服并提起上诉,福州中院近日维持了原判决。
主持人:本报记者刘XX通讯员康XX法
嘉宾:XX中美律师事务所律师戴东
主持人:猝死是否属于意外伤害的范围?
戴律师:猝死可以分为病理性猝死和非病理性猝死。保险条款中对于非病理性猝死是否属于意外伤害并没有明确界定。由于保险合同属于格式合同,当保险合同存在不同解释时,法院通常会偏向不利于保险公司的解释。
主持人:保险公司为何败诉?
戴律师:郑女士主张丈夫是意外死亡,因此应承担举证责任。保险公司败诉的原因是在接到报案后,已接受了郑女士提供的证明和资料,但未提出保全尸体以查明死因的指导义务,存在一定过错,应对死因不明承担责任。
主持人:那么,在类似猝死事件中保险公司应该如何行事?
戴律师:如果保险公司认为“非病理性猝死”不属于意外伤害范畴,应在保险条款中明确说明;其次,在死因不明的案件中,保险公司应与保险受益人签订协议,保留对死者尸体进行检验的权利。这样,如果因为受益人将尸体火化导致无法确定死因,保险公司就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佛山推出的“消费养老”理财模式引发市民的关注和质疑。该模式实质上是购买万能险,市民在合作商家消费可获得养老金返还。但运作模式和安全性受到质疑,消费者需充分了解合同内容以避免误解。保险协会正在调查其是否合规。同时,消费养老模式存在不确定性和问题,如是否
一起关于保险公司免责条款的争议案件。王女士投保后因病住院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但保险公司以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为由拒绝理赔。法院最终判决保险公司应支付保险金,因为保险公司未能明确说明免责条款的具体内容,且相关条款应解释为不利于保险公司的格式条款。
交通意外险不理赔的情况以及理赔流程。不理赔的情况包括被保险人的身故或残疾原因,如投保人故意行为、被保险人自致伤害、因挑衅或故意行为导致的打斗等,以及被保险人在特定时间或状态下遭受的伤害。理赔流程包括及时报案、准备相关手续和等待保险公司结案通知等步骤。
人寿意外保险的不同险种及其保障内容。综合意外保险涵盖多个保障项目,如意外身故、残疾等。交通意外保险主要为乘坐交通工具的人提供保障,包括意外身故、残疾及航班延误等。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是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的合同行为,保险人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