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张某与林某结婚,并育有一女。由于性格不合,双方频繁发生争吵。2002年9月,张某曾提出离婚诉讼,但后来撤回了起诉。同年12月31日,双方签订了一份协议,约定如果张某再次提出离婚,不论真心与否,双方的婚姻关系即告结束。协议规定了财产归属和子女抚养的问题,将所有财产归林某所有,婚生女由林某抚养,张某不得有异议。
2003年11月,张某再次提出离婚诉讼,并声称之前签订的协议是在被胁迫的情况下签署的,并违反了法律规定。张某要求抚养婚生女并按照法律规定分割财产。林某表示同意离婚,但坚持按照协议约定确定财产归属和子女抚养权。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法院经审理认为,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及婚前财产的归属,但这种约定不得以违法条件为前提。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附条件的民事行为如果违背法律规定,则该行为无效。在本案中,协议以张某提出离婚为前提,违背了我国婚姻法对婚姻自由的基本原则。双方约定离婚时子女一定由林某抚养也与法律规定不符,因此该协议无效。
在向双方讲明法律规定和确认双方无和好可能的基础上,法官对案件进行调解,双方达成了合理的财产分割协议。
本案中,法院对协议性质的认定是正确的。法官在调解中应确保双方就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权达成协议。如果双方未能达成关于子女抚养的协议,法院应根据婚姻法的相关规定,保护子女的合法权益,结合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条件等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判决。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指当事人设定一定条件,以条件的成就与否作为其效力发生与否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本案中,双方以将来张某提出离婚为条件达成协议,即只要满足张某再次提出离婚的条件,而不论其真实意图,婚姻关系即告结束,财产归林某所有,子女由林某抚养,张某不得有任何异议。
然而,该协议违反了我国法律关于婚姻自由的基本原则,即婚姻双方及其他人不得通过对他人人身或财产的限制来干涉其婚姻自由。因此,该协议是无效的。
法律鼓励当事人意思自治,但前提是完全自愿且不违反法律强制性和禁止性规定。如果双方在完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财产归属和子女抚养达成协议,并不违反法律规定,该协议应当有效。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必须合法,事实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本案中,双方以将来张某提出离婚为条件达成协议,限制了张某的离婚自由,违反了法律关于婚姻自由的原则,因此该协议无效。离婚当事人可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达成协议,但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应考虑到婚姻关系中的身份关系,对离婚协议的效力认定需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婚姻法的相关规定。
一起交通事故赔偿的民事起诉状。原告因交通事故受伤,支付了医疗费等费用,生活困难,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被告支付相关费用总计X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原告提供了相关证据和诉状副本。
婚姻自由权的法律保护,阐述了我国宪法、民法和婚姻法中对婚姻自由的规定。从国家层面构建了完善的保护体系,确保公民自主自愿决定婚姻问题,不受任何强迫、限制或干涉。
婚姻自由在法律上的意义。婚姻自由指的是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自主选择是否缔结婚姻关系的自由,必须建立在自愿基础上,并符合法定条件。任何形式的包办强迫或干涉他人婚姻的行为都是反对的。离婚自由是离婚双方根据法律规定解除婚姻关系的自由,但离婚涉及到家庭稳定和子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婚姻自由,离婚这个话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夫妻双方无法达成协议离婚的,可以通过诉讼进行离婚。在诉讼离婚的过程中,法院调解是必经程序。即使起诉前已经婚姻登记机关、街道组织调解过,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仍应进行调解。对离婚当事人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