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签约前,卖方企业应尽量了解对方的相关信息。这包括要求对方出示营业执照、个人身份证等相关证明,并复印一份留存。通过了解对方的法律地位和经营范围,并查询对方的工商登记资料,可以明确对方的身份和经营状况。此外,通过相关渠道了解对方的资信状况和经营现状也是企业应该进行的工作。
对于对方业务员或管理人员代表其企业订立合同,卖方企业应了解对方的授权情况。这包括授权范围、授权期限以及所开立介绍信的真实性。
在合同订立过程中,许多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企业业务员对业务不熟悉,对相关法律不了解所致。因此,对业务员进行法律培训和业务培训是必要的。
虽然我国《合同法》允许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但为了确定责任和防止欺诈,订立合同应尽量采用书面形式。建议参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布的标准合同范本,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订立。
防范对方虚开支票的欺诈有两个有效方法。一是款到交货,即要求买方在款项到达卖方账户后才进行交货,以确保支票转账的时间。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到出票人开户银行进行持票入账,以立即了解支票是否能够兑现。如果支票能够兑现,可以立即进行转账;如果支票被拒付,可以立即停止发货,从而避免损失。
如果买方在付款期限到期后仍未付款,并且推诿各种理由,卖方企业应考虑对方的付款能力和诚意。必要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通知对方付款;(2)停止供货;(3)加收利息;(4)委托律师追收。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霸王条款与合同欺诈的区别。霸王条款是经营者单方面制定的不平等格式合同等,用以逃避法定义务和减免自身责任,但并不属于合同欺诈。合同欺诈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因此,虽然霸王条款存在不公平性,但它并不构成合同欺诈。
股权众筹的法律风险。首先,股权众筹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公募”与“私募”界限,可能触及公开发行证券或“非法集资”红线。其次,股权众筹存在投资合同欺诈的风险,尤其是“领投+跟投”机制中可能出现欺诈行为。最后,股权众筹平台权利义务模糊,需进一步理清与用户之间
买卖合同中欺诈行为的防范措施。在签约前,卖方应了解对方相关信息和资信状况,并确认代理人的代理权。提高业务员素质,采用书面形式和参照标准合同范本可防止欺诈。同时,采用款到交货或到出票人银行持票入账来防范虚开支票的欺诈行为。对方若迟延付款,可采取措施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