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是我国的行政主体,负责国家的行政管理工作。国务院下设各部委,这些部委也是行政主体,负责管理各自的领域。
国务院直属机构是指不同于国务院办事机构的一类机构,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这些机构独立于国务院,直接向国务院负责。
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如文化部管理的国家文物局等,也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这些局在各自的领域内独立行使行政职权。
国务院办事机构是总理的附属机构,协助总理处理专门事项。原则上,它们属于国务院的内部机构,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例如,国务院侨办就是一个国务院办事机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独立行使相应行政职权,都是行政主体。地方人民政府一般分为三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县、自治县、县级市人民政府;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此外,特别行政区政府也是地方行政机关的一种。
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虽然不是一级人民政府,但实际上却履行着一级人民政府的职能。它们在一定区域内依法组织和管理所有行政事务,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行为,并对其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具有行政主体资格。需要注意的是,区公所和街道办事处内设立的办事机构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我国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对于不属于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确认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纳税争议案件、工伤保险案件和价格违法的处罚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需先向上一级
特别提款权的法律地位及其在外汇管理中的相关内容。特别提款权是外汇的一种形式,受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监管。政府对外汇资产的管制措施包括行政管制和数量管制,如政府垄断外汇买卖、监管私有外汇资产、管制进口外汇等。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外汇的其他形式及外汇管理的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行政主体在行政法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行政机关存在职责不明确的现象,确定行政组织的主体资格是实现依法行政的必要条件。行政主体的概念在行政活动中具有实践意义,它能确定行政行为的效力和行政诉讼的被诉人,保证行政活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