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合同,又称定式合同、标准合同、附从合同,是一种由格式条款组成的合同形式。根据不同的学者和法律法规,格式合同也被称为标准合同、附从合同或定式合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其定义为格式合同。
为了保护弱势当事人的利益,确保合同达到公平的目标,对格式合同的相关条款进行了限制:
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在订立合同时应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以合理的方式提醒对方注意免除或限制责任的条款。根据《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对方可以要求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对该条款进行说明。
如果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免除其责任、增加对方责任或排除对方主要权利,该条款将被视为无效,根据《合同法》第40条的规定。
对于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时,应按照通常理解进行解释。如果对格式条款存在两种以上的解释,应采用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如果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应优先采用非格式条款,根据《合同法》第41条的规定。
格式合同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格式合同的要约是向公众发出的,规定了在特定时期订立该合同的全部条款。
格式合同的条款是由一方事先制定的,对方当事人无法就合同条款进行协商。
格式合同一般采取书面形式。
提供格式合同条款的一方通常具有绝对的经济优势或垄断地位,而另一方则是不特定的、分散的消费者,特别是在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格式合同中。
格式合同的定义、称谓、限制、法律特征等方面的内容。格式合同又称为定式合同、标准合同等,为了保护弱势当事人的利益,对格式合同的相关条款进行了限制,并明确了其法律特征,如向公众发出的要约、单方事先制定的条款等。在订立格式合同时,应遵循公平原则,并合理提醒
格式条款的产生条件、签订合同的方式与格式条款的认定以及格式条款的特定情况处理。格式条款通常产生于合同当事人之间存在地位不平等、一方具有垄断地位时。若一方向对方呈现合同文本而不谈判,或提供的条款是为多数人准备的但不能协商修改,则认定为格式条款。政府统一
合同法对格式合同的特别规定,包括格式条款的订立、效力和解释方面。订立时,提供方需遵循公平原则,提示并说明免除或限制责任的条款。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况包括违反合同法52、53条情形,以及免除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情形。在解释上,应遵循通常理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在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变更格式合同中的权利与义务。第三十九条 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