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较大数额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的侵犯对象不包括骗取其他非法利益,也不包括金融机构的贷款,因为刑法已经在第193条中专门规定了贷款诈骗罪。
通常认为,诈骗罪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点: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导致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从中获取财产,被害人因此遭受财产损失。
非法传销罪,又称为组织领导传销罪,是指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或纯粹的资本运作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与者通过缴纳费用或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取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的层级结构发展人员,直接或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返利的依据,引诱、胁迫参与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以此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规定:
对于诈骗公私财物价值在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情况,应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
如果骗取公私财物达到上述标准,并具备以下情形之一,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从严惩处:
如果诈骗数额接近上述标准的“数额巨大”或“数额特别巨大”,并具备上述情形之一,或者属于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应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或“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关于诽谤罪的司法解释及相关规定。解释指出,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将依法定罪处罚。被害人通过网络实施行为并提起诉讼时,如证据困难,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刑法修正案(八)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进行了修改
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无期徒刑减刑期限、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以及假释条件的修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延长至不少于十三年;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也有明确规定,如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罚期限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假释条件相应修改,
我国法律对于打伤受重伤的人导致其死亡,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规定。文章中提及了认定故意杀人罪时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包括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竞合、与暴力犯罪致人死亡的联系、安乐死的定性处罚问题以及自杀案件的定性处罚问题。
诈骗勒索罪的刑罚限度、立案标准以及财物的处置方式。诈骗勒索罪最高刑罚为有期徒刑十年以上或无期徒刑,不会被判处死刑。立案标准包括数额大小和各省制定具体数额标准。财物处置方面,明确权属的财物应归还被害人,无法确定归属的应上缴国库。使用诈骗财物的处置分为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