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回再审是指在司法实践中,因发现漏罪、犯新罪或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等事由,对已判决罪犯再次启动刑事诉讼程序,将在押犯从服刑场所解回羁押场所的行为。解回再审的法律性质以及启动条件应当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明确。
解回再审的启动必须符合法定事由,即因服刑人员本人所涉嫌的犯罪需要侦查、审查起诉或审判。发现漏罪、犯新罪或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等都应成为法定的事由。然而,便捷的案件调查审理以及同案犯的审理等情况不应启动解回再审。
解回再审的启动还必须是在诉讼程序已经启动的情况下进行,即侦查机关已经立案,检察院已经抗诉或法院已经决定再审。因此,在执行解回再审时,必须携带相应的侦查机关的立案决定书、检察院的抗诉书或法院的再审决定书以及相应的押解文书。
解回再审的人员的权利与身份取决于启动解回再审的事由。在发现漏罪或犯新罪的情况下,解回再审具有服刑方式和强制措施的性质,被解回再审人员同时具有服刑罪犯和犯罪嫌疑人的双重身份。而在启动再审的情况下,解回再审应被视为一种强制措施,被解回再审人员仅具有犯罪嫌疑人的身份。
无论是哪种情况,被解回再审人员都享有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包括委托律师和辩护人、申请回避等诉讼权利。然而,监狱法规定的通信、会见等权利应暂停行使。在发现漏罪或犯新罪的情况下,已减刑的人不应因解回再审而受到影响,但应暂停申请假释和取保候审的权利。而在重新审判的情况下,被解回再审人员应享有申请取保候审的权利,原判决的减刑和假释应暂停执行。
解回再审后,司法机关在办案期限方面仍需严格执行,不得因为被解回再审人员已是服刑罪犯而超期办案。
对于刑期已满但新启动的刑事诉讼程序尚未终结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对于发现漏罪、犯新罪的情况,必须重新办理拘留、逮捕手续,否则不得继续羁押,被解回再审人员自动恢复申请取保候审的权利。若再次被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后经审判被判无罪,可要求国家赔偿羁押期限。
对于重新审判的情况,原判刑期已满的被解回再审人员应立即释放,但根据情况可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羁押强制措施。
在需要解回再审正在监狱服刑的罪犯的情况下,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应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操作。
具体而言,地、市及以上公、检、法机关应出具正式公函,详细说明解回罪犯的个人基本情况、解回理由、离监时间期限及羁押地点。随后,省级公安厅或刑侦总队应签署意见,报请监狱管理局批准。监狱在办理临时离监手续时,应查验相关机关出具的公函和签署意见,以及监狱管理局批准解回罪犯的批件和执行解回任务的干警身份证件。
解回再审后,除死刑罪犯外,公、检、法机关应在批准期限内将罪犯押送回原监狱服刑。
根据刑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判决宣告后但刑罚执行完毕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应根据法律规定进行执行,已执行的刑期应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内。
司法实践中解回再审的法律性质及启动条件。解回再审是在服刑罪犯发现漏罪、犯新罪或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时,对其再次启动刑事诉讼程序的行为。启动条件必须符合法定事由和程序,解回再审人员的权利与身份取决于启动事由。解回再审的程序涉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
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再审案件强制措施的规定。文章指出逮捕由公安机关决定,与审判监督程序无关。对于再审案件,如果需要对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由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依法决定。同时,文章还涉及了监外执行、附条件不起诉以及公诉案件和解等方面的规定,包括公安机关和检
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中的累犯是否适用问题。根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实施细则》,对于具有累犯情节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适用速裁程序。此外,细则还规定了其他不适用速裁程序的情形,如涉及未成年人、盲人等特殊情况以及案件中存在异议等情形。同时,也规定了符合速裁程序
刑事速裁程序的相关内容。该程序主要针对事实清楚、被告人认罪认罚、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的轻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简化了庭前讯问和开庭通知等环节,审理期限通常为受理后十日内审结。其适用条件包括案件级别、可能判处的刑罚、案情清晰度以及被告人的意愿等。速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