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法属于公法范畴,是一种经济行政法,旨在禁止限制竞争行为,创造合法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合法竞争的自由性,并鼓励经营者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私法范畴,是一种知识产权法,旨在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合法竞争的市场秩序,并保护经营者在合法竞争中的平等地位。
反垄断法的目的在于禁止限制竞争行为,创造合法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维护合法竞争的自由性,并保证经营者自愿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和条件。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目的在于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合法竞争的市场秩序,并保护经营者在合法竞争中的平等地位。
反垄断法主要调整市场的构成,防止过度的经济集中和少数大企业操纵、控制市场、滥用经济(或市场)优势。它主要针对已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优势地位的大企业,有时也会涉及到部分中小企业。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调整各个经营者的市场行为,防止少数经营者采取投机取巧的手段、违背商业道德谋求竞争优势和商业利益,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它主要针对在市场上不占优势地位的中小企业,有时也会涉及到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优势的大企业。
反垄断法主要通过行政行为进行调整,包括行政命令、发布禁令、许可、行政罚款或者损害赔偿等方式,对市场经营者进行干预和管理,有时也可采用司法的方式。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通过民事行为进行调整,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司法诉讼等方式解决,也可以通过由国家授权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进行行政执法解决。
在反垄断法的调整过程中,国家以公权所有者的身份出现,行使公权(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严禁国家以公权所有者和国有财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在这里,国家处于主导地位,经营者处于服从地位。在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过程中,国家除了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进行行政执法以外,只能以国有财产所有者的身份,以一个与其他市场参与者处于平等法律地位的普通经营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在这里,国家与其他经营者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反垄断法一般不直接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它承认知识产权是一种合法的法定垄断,但不排除滥用知识产权可以构成一种限制竞争行为,应该加以禁止。此外,有一部分限制竞争行为可以作为广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或其他知识产权法的制约。反不正当竞争法本身属于一种知识产权法,不正当竞争行为直接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反不正当竞争权本身就是一种知识产权。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既是专利法、商标法和版权法等主要法的“兜底法”,也是大多数国家保护商号、商誉、商品名称、商品装饰、产地标志,原产地名称等知识产权的专门法。同时,反不正当竞争法又被视为是规范市场秩序的行政法,特别是包括有调整部分竞争行为(广义性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反不正当竞争法。
有奖销售的含义和本质,指出有奖销售是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或服务时给予购买者额外奖励的行为,目的是促进商品销售。有奖销售的本质在于销售而非有奖,违反本质的行为应受法律禁止。此外,文章介绍了有奖销售的分类,包括附赠式和抽奖式有奖销售。
虚假宣传行为的定义、违法性、广告内容的类型以及法律责任。虚假宣传指经营者发布与实际内容不符的虚假信息,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准则,属于不正当竞争。广告内容类型包括商品特征、原料、来源、价格及企业情况等。虚假宣传行为需承担法律责任,包括停止行为、
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虚假宣传是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发布虚假广告,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准则。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经营者、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分别需要承担不同法律责任,包括罚款、承担民事责任等。若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无法提供广告主真实信息,则需
消费者在商场因虚假宣传购买产品遭受损失后的索赔问题。消费者需保存相关证据,先与商场协商,如无法达成一致可投诉或诉讼。法律规定了虚假宣传的处罚和赔偿标准,包括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误导消费者。发布虚假广告将面临严厉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