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就被告原则与两便原则的关系与冲突
时间:2025-07-29 浏览: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一、地域管辖与行政案件的一般地域管辖
地域管辖是指确定不同区域法院对第一审诉讼案件(包括刑事、民事、行政、执行等案件)的分工与权限。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7条的规定,行政案件的一般地域管辖有两个内容:一是对原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由最初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二是经复议的案件,如果复议机关维持了原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只能对原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仍由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如果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可以选择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或者是复议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因此,行政诉讼案件的一般地域管辖仍然遵循了“原告就被告”的设置原则。
二、原告就被告原则与两便原则的关系
原告就被告原则是指被告在哪个法院辖区,原告就应当到哪个法院起诉,案件就归该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传统观点认为,按照原告就被告原则设置管辖权,可以充分体现两便原则的精神内涵。两便原则是我国人民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对人民司法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其核心内容是便于群众诉讼和便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原告就被告原则充分体现了司法为民的司法理念。按照原告就被告原则设置行政诉讼案件的管辖权,符合行政权的辖区范围,便于当事人近距离诉讼,节约诉讼开支。同时,被告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的管辖能够方便通知当事人应诉,便于人民法院查证与执行。此外,被告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的管辖也适应了地方性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区域性特点。由被告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能够保证执行机关的依据与审判机关审查的依据一致,避免因区域不同而产生的规范或依据冲突。同时,原告就被告的原则还能对原告起到滥诉的预防作用。
三、原告就被告原则与两便原则的冲突
尽管原告就被告原则符合两便原则的精神,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冲突。例如,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被告所在地法院可能无法提供公正的审判环境,原告可能会面临不公正的待遇。此外,原告就被告原则也可能导致一些案件的集中到一些地区,造成一些法院负担过重,影响审判效率。因此,在具体情况下,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的特殊性和公正审判的原则,适当调整原告就被告原则的应用。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诉讼保全管辖权移送
诉讼保全管辖权移送的相关内容。在当事人提起诉讼且法院已采取诉前保全措施时,应将保全手续移交给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诉前保全适用于涉及金钱或财产纠纷的案件,需满足债权债务关系明确、情况紧急等条件,并由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和提供担保。
-
我国行政诉讼法及配套规定中的举证责任问题
中国行政诉讼法及配套规定中的举证责任问题,主要讨论了第三人对原告起诉期限异议的举证责任。文章指出,在行政诉讼中,起诉期限的举证责任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被告搜集证据的限制问题,认为《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限制主要是针对被告
-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
行政诉讼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法
行政诉讼中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法,包括法院应告知原告变更被告或裁定驳回起诉的规定。同时,阐述了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下,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文章还列举了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情形,并特别指出了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特殊情况。
-
原告就被告原则与两便原则的关系与冲突
-
一、民事诉讼中对仲裁管辖移送的答辩期限
-
移送管辖后当事人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