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是指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上或性行为上的伤害或痛苦。这种暴力行为包括威胁、强迫或剥夺自由等行为,无论其发生在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联合国在1993年的宣言中对家庭暴力进行了定义,并在1995年的行动纲领中进一步扩大了对家庭暴力的定义。
根据联合国大会1993年通过的《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家庭暴力被解释为“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上或性行为上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进行这类行为,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无论其发生在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
而根据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第113条,家庭暴力被解释为“在家庭中发生的身心和性方面的暴力行为,包括殴打、对家庭中女孩的性虐待,与嫁妆有关的暴力、配偶强奸、切割女性生殖器官和对妇女有害的其他传统习俗、非配偶的暴力行为以及与剥削有关的暴力行为”。
这两个定义都明确了家庭暴力的性质和范围,强调了对妇女身心健康的伤害以及与家庭和社会文化相关的暴力行为。
然而,我国现有法律对家庭暴力的概念界定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当前的法律对家庭暴力的界定较为模糊,没有明确规定其具体行为和范围。这导致了一些家庭暴力案件在法律上难以得到有效的追究和制裁。
因此,我国亟需完善家庭暴力的法律界定,明确规定家庭暴力的具体行为和范围,以便更好地保护妇女的权益,预防和消除家庭暴力的发生。
家庭暴力的发生不仅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还受到公众的不当宽容、女性地位的低下、法律制度的缺失、救济渠道的不畅通以及女性自我维权意识缺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暴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家庭关系的紧张和矛盾、个体心理问题等。封建思想的影响使得家庭暴力在一些社会中得到了不当的宽容和支持,女性地位的低下导致了妇女在家庭中的弱势地位,缺乏法律制度和救济渠道使得受暴力的妇女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救助,而女性自我维权意识的缺乏则使得受暴力的妇女往往无法及时寻求帮助。
家庭暴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家庭暴力的发生往往在私人空间中,隐蔽性较高,受害者往往难以得到外界的援助。其次,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往往是受害者的亲属或伴侣,这种亲密关系使得受害者更加难以采取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再次,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不仅影响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感,还破坏了整个家庭的稳定和和谐。
为了有效遏制、预防和消除家庭暴力,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立法规制对策。
首先,我国应该制定明确的法律界定,明确规定家庭暴力的具体行为和范围,以便更好地保护妇女的权益。
其次,我国应该建立健全的救助和保护机制,提供多样化的救助服务,包括提供安全住所、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等。同时,加强对施暴者的教育和治疗,帮助他们改变暴力行为。
此外,我国还应该加强家庭暴力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和警惕,培养全社会的家庭暴力预防意识。
最后,我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共同应对家庭暴力这一全球性的严重社会问题。
家庭“冷暴力”是否应当赔偿的法律问题。虽然家庭“冷暴力”对受害方造成伤害,但根据现有法律规定,无法将其认定为家庭暴力并进行赔偿。文章还提及了关于家庭暴力的具体定义及与家庭“冷暴力”的区别。最终指出,法院在判决赔偿时缺乏法律依据。
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问题。即便夫妻一方有过错,如重婚、同居、家庭暴力等,夫妻共同财产仍应平均分割,无过错方可以要求损害赔偿,但不是少分或不分共同财产的理由。同时,法律也规定了无过错方在特定情况下有赔偿请求权,如对方存在重婚、同居等情形。但请求赔偿
家庭暴力的法律界定、成因和特点。家庭暴力被定义为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对妇女造成身心和性方面的伤害。我国现有法律对家庭暴力的界定存在不足,需要完善。家庭暴力的成因包括封建思想影响、公众不当宽容等,具有隐蔽性高、施暴者多为亲属或伴侣等特点,对受害者造成严
婚姻法修正案的新变动,包括夫妻同居义务的争议、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制度的确立、损害赔偿制度对重婚的遏制、个人特有财产的归属、离婚过错赔偿原则的引进、离婚条件的规定以及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定等。新婚姻法下的离婚方式包括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