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务工人员认为,在工作中受伤后,单位应该认定其为工伤。然而,他们不知道需要向相关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有些单位的老板在工人受伤后没有及时申请工伤认定,员工也没有去申请,直到时效过后才开始上访。法官提醒,劳动者应当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或者申请工伤认定、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等,一定要注意在法定的时限内提出申请。如果超过了法定时限,可能会导致申请不被受理,从而使自身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在特殊情况下,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8年多来,仍有不少外来工不知道国家有劳动法,打工时也不知道要签订劳动合同。目前,至少有95%以上的劳务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法官提醒,尽管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依法享有劳动保障权利,但是,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的权益仍然有可能难以得到全面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首先,如果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必须通过其他途径证明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如果劳动者无法证明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其各种劳动保障权益将难以得到保护。其次,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难以证明双方关于工资等事项的口头约定,导致这些口头约定的劳动保障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劳动者对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不服时,应先向作出工伤认定结论的劳动行政部门的上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起诉。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五十三条的规定,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劳动者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无论是通过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律途径,还是申请工伤认定、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等,都需要提供证明自己主张或案件事实的证据。如果劳动者无法提供相关证据,可能会影响自身权益。因此,法官提醒劳动者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包括:
工伤死亡认定的法律程序。首先介绍申请工伤死亡认定时的受理条件和材料要求,然后详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审查流程和决定。接着提及对于认定结果有异议时的复议和诉讼途径。最后阐述了工伤致死的赔偿标准,包括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具体内容和
时效问题在工伤认定中的重要性。劳动者受伤后需及时申请工伤认定,单位应在事故发生后30日内提出,否则可能失去权益保障。此外,劳动合同的作用不容忽视,未签合同的劳动者难以全面保障自身权益。对于工伤认定结论,如有异议,需先复议再诉讼。
《工伤保险条例》中关于单位申请工伤认定的规定。单位应在事故发生后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否则社保部门不再受理。同时,劳动者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也可提出申请。如果错过了工伤认定的时效,劳动者仍可通过法律途径获得工伤赔偿。申请工伤认定的流程包括提交相
《工伤认定办法》中的申请时限及相关规定。用人单位需在员工受伤后一月内申请工伤认定,若用人单位未申请,员工可在受伤一年内自行申请。工伤认定的情形包括在工作时间和场所因工作原因受伤、患职业病、因公外出受伤等。同时,也规定了视同工伤的情形,如突发疾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