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事法院是第一个常设国际刑事司法机构,追究个人国际犯罪刑事责任。与其他国际刑事法庭不同,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补充性原则确立了国家司法管辖权的补充原则,避免了国际司法特权。该原则涉及国际法和国家主权之间的关系,是国际刑事法院与国家之间发展合乎国际法基本规范的基本准则。
根据《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国际刑事法院行使管辖权的先决条件是该国家是缔约国或通过提交声明自愿接受法院对特定犯罪行使管辖权的非缔约国。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对非缔约国并不自动生效,需要该国自愿接受。此外,《规约》还规定了法院对案件的可受理性的要求,包括对案件具有管辖权的国家正在调查或起诉该案件,案件缺乏足够的严重程度等。
在国际刑事法院的运作机制中,检察官是最积极的因素,其核心权力是对国际刑事案件的调查和起诉。然而,检察官的权力可能导致国际刑事法院对特定情势的司法管辖效力不确定,并可能侵害有关国家的专属管辖权,破坏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补充性原则。因此,有必要限制检察官的权力,保障被告人的基本人权,实现控辩双方的平等权利,并舒缓人们对检察官滥用权力的担忧。
建议采取限制措施,包括限定检察官自主重复调查、起诉次数的上限,并规定时间间隔的下限,以防止滥用权力。这将有助于维护国际刑事法院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中级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包括审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以及外国人、无国籍人犯罪的刑事案件。高级人民法院则有权审理全市性的重大刑事案件。文章还涉及并案审理、单位犯罪案件的管辖、国际刑事管辖权的行使以及在中国船舶、航
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补充性原则的重要性。该原则规定了国际刑事法院在何种条件下能够行使管辖权,强调国际刑事法院是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补充而非替代。此外,本文介绍了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补充性原则的具体规定和运作机制,并探讨了完善该原则的途径,包括限制检察官的权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针对特殊案件的审判管辖。包括基于国际条约责任的刑事管辖、发生在船舶和航空器内的犯罪管辖、国际列车上犯罪的管辖、在使领馆内的犯罪管辖、服刑罪犯的管辖以及刑事自诉案件的管辖等方面。针对不同情况的犯罪,有明确具体的管辖法院规定。
检察机关行使批捕权的合理性存在争议,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立场截然对立。学术界的否定说认为,批捕权应由法院行使,否则会导致公正性受到侵害。国际刑事司法准则要求批捕权由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