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抗诉是指被害人或提起公诉的公诉方对刑事判决存在问题,并提供证据证实判决错误,或者检察院对法院的刑事判决持不同意见时,同级检察院可以向上级检察院提起抗诉。刑事抗诉是相对于被告人上诉而设立的,一般情况下,被告人对判决持有异议时(通常认为量刑过重),可以提起上诉。但如果被害人或公诉方对刑事判决有异议,就可以通过刑事抗诉来实现对被告人的正确惩罚。
《刑事诉讼法》第217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时候,应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根据这一规定,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发现或认为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提请审判机关依法重新审理并予以纠正的诉讼行为。抗诉通常分为对一审未生效裁判的抗诉和对生效裁判的抗诉两种,前者也称为上诉审程序的抗诉,后者也称为再审程序的抗诉。《刑事诉讼法》第181条所指的是对一审未生效判决、裁定的抗诉。有权对一审未生效判决、裁定提起抗诉的机关是一审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
刑事抗诉的条件包括:
2. 确有抗诉的必要性。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为有抗诉的必要性,依法提出抗诉:
在二审程序中提起抗诉的,只能是同级地方人民检察院。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规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可责成下级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抗诉。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上级人民检察院决定支持抗诉还是撤回抗诉。下级人民检察院对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撤回抗诉的决定有提请复议权,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复议,并将复议结果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案件,要按照规定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在审判监督程序中提起抗诉的,最高人民检察院、省级人民检察院认为下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可以直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也可以指令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最高人民检察院、上级人民检察院提出的抗诉按照审判监督程序,由作出抗诉决定的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分、州、市级人民检察院和省级人民检察院提出的抗诉案件,应当将抗诉书副本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和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刑事抗诉的含义、法律依据、条件及程序。刑事抗诉是当被害人或公诉方对刑事判决有异议时,通过向上级检察院提起抗诉来实现对被告人的正确惩罚的诉讼行为。其法律依据为《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抗诉的条件包括判决、裁定确有错误,且有抗诉必要性。抗诉程序包括二审程序
上诉不加刑原则在保障被告人辩护权、维护上诉制度、促使一审法院和检察院提高工作质量方面的意义。该原则能消除被告人担心加重处罚的顾虑,保障其依法上诉和充分行使辩护权,同时有助于发挥上诉制度的作用,保证两审制的贯彻执行,促使法院和检察院提高工作质量和法律监
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定义和价值分析。该原则是为了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消除其担心加重处罚而不敢上诉的顾虑,确保上诉制度的正常运行。此外,上诉不加刑原则也有助于促使一审法院和检察院提高工作质量。其适用范围包括被告人独立提起上诉的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的案件等。
再审申请被驳回后是否可以到检察院抗诉的问题。依据我国现行法律,当事人可以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但并非所有再审申请都能获得支持。同时,检察院签了不起诉书后,涉事人员有权要求归还被扣留的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