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征地拆迁 > 拆迁补偿 > 拆迁补偿标准 > 征地拆迁过程中房子被认定为违章建筑怎么办

征地拆迁过程中房子被认定为违章建筑怎么办

时间:2025-07-06 浏览:1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09277
依据我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规定,对认定为违法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的,进行拆迁时是没有经济补偿的,那么征地拆迁过程中房子被认定为违章建筑如何处理?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什么是违章建筑

违章建筑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动工建造的房屋及设施。

违章建筑的形成

自2008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规划法》的实施要求,无论是城市国有土地上建房还是农村集体土地上建房,都需要经过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批,并按照审批后的规划图进行建设。

然而,由于普法工作尤其是农村的普法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很多农民并不了解这部法律。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经济状况改善,建设热情被点燃,导致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违章建筑。这些违章建筑包括未经审批建房、违规改扩建以及在耕地上擅自建房等。

征地拆迁中的问题

在征地拆迁过程中,一些原本居住良好的违章建筑突然被认定为违法建筑。这是因为拆迁方以拆除违法建筑的名义推动拆迁进度,从而降低补偿费用。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拆迁项目涉及50户违建,按照正常补偿,平均每户需要支付100万的成本,总计补偿成本为5000万。但如果将这50户全部认定为违建,按照平均每户支付20万的补偿,总计补偿成本为2000万。通过这种拆违方式,可以节约3000万的补偿成本。

然而,如果其中有几户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正常补偿,这将增加补偿成本。假设其中2户按照正常补偿要求补偿,将增加160万的补偿成本。即使如此,拆迁方仍然可以节约2840万的补偿成本。

如何应对房子被认定为违建

在面对房子被认定为违建时,可以通过以下几步来争取到公平合理的补偿。

第一步:保持冷静

违建并不仅仅是你一家的问题,尤其在农村,违章建筑普遍存在。国家会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审慎处理这个普遍性问题。

第二步:寻找证据

如果你的房子被认定为违建,寻找能够证明你建房具有合法原因的文件或资料。例如,土地使用证、规划审批文件、因房屋破损进行改扩建的原因、符合申请宅基地条件但未获批准等。将这些资料拍照和录像,并妥善保管。

第三步:咨询律师

咨询专业征地拆迁律师,确认拆迁程序是否合法。如果你的房子确实属于违建,按严格的法律意义来说,拆除是合法的,并可能面临罚款。在征地拆迁过程中,你不能执念于房子是否违建的问题。拆迁方认为自己是守法者,而你是违法者,平等对话是无法实现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拆迁方也成为违法者,以此为依据来进行公平对话。如果拆迁方的程序违法,认定违建的程序违法,你可以利用法律武器,打击对方的违法行为,迫使拆迁方做出让步,达成一个你可以接受的补偿方案。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拆迁房货币补偿标准

    拆迁房的货币补偿标准,包括计算方式和各种补偿费用。补偿金额根据房屋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确定,涉及房屋补偿费、周转补偿费和奖励性补偿费。同时,针对不同情况,如农村房屋拆迁补偿标准和房屋拆迁安置费计算标准等,也有详细的说明。

  • 征地拆迁过程中房子被认定为违章建筑怎么办

    征地拆迁过程中房子被认定为违章建筑的情况及应对方法。介绍了违章建筑的定义及历史背景,揭示了拆迁过程中因法律宣传不足导致的大量违章建筑现象。文章指出,拆迁方可能会利用违建降低补偿成本,并提出了应对房子被认定为违建的具体步骤,包括保持冷静、寻找证据、咨询

  • 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立案标准

    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立案标准,包括擅自改变用材林、薪炭林等用途的行为。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面积大小,规定了不同程度的处罚标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将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施以不同程度的罚款。同时,对于临时占用林地的情况也进行了规定,未经批准擅自改变林

  •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诉讼期限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诉讼期限及相关规定。当事人可在裁决书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提起诉讼。若拆迁人已提供补偿或安置,即使当事人对裁决不服并提起诉讼,拆迁执行也不会停止。这些内容明确了当事人权益保障及拆迁执行的法律依据。

  • 拆迁时能否以航拍图确定房屋是否为合法建筑
  • 棚户区改造标准补偿
  • 菜地征收后种的菜有没有青苗费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