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公务员回避制度更加完善,除了国家人事部1991年1月公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回避暂行规定》外,还应建立回避对象登记制度、审查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和随时调整制度,使回避制度向制度化、法制化迈进。
公务员回避制度不是孤立的人事管理活动,而是整个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考试录用、职务晋升、交流、惩戒等方面关系密切。为了做好公务员回避工作,需要处理好与这些方面的关系。考试录用是国家公务员“进口”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对考试录用的监管,为回避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在实施交流时,也要考虑回避制度作为一个重要因素。
在调整安置时,必须实事求是地执行回避规定。造成亲属聚集及需地区回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认真分析。在强调坚决回避的同时,要遵循三个原则:有利于国家行政机关高效原则、有利于国家公务员本人的成长、有利于工作连续性和社会安定。在具体工作中,要疏通思想,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合理调配;同时,要保证调整环节的科学与合理,解决限制环节上的顾此失彼的问题。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推出五项公务员法配套法规,包括公务员转任规定、回避规定、聘任制公务员管理规定、新录用人员试用期管理办法和公务员录用特殊体检标准等。为确保制度执行,相关部门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长效机制,以保障公务员法的有效实施。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法律规定,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和公务回避。任职回避是对公务员在担任某些关系比较密切的职务方面做出的限制,主要是为了防止因个人利益和亲属关系等因素对公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地域回避主要针对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职务人员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法律问题。为了完善该制度,提出了建立回避对象登记、审查、定期检查及随时调整等制度,并强调协调与其他人事管理活动的关系,如考试录用、职务晋升等。同时,执行回避规定需实事求是,遵循三个原则,合理调配,保证调整环节的科学与合理。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法律规定,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和公务回避。该制度是为了防止公务员因个人利益和亲属关系等因素对公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任职回避针对有法定亲情关系的公务员在职务上的限制;地域回避规范乡级、县级机关主要领导职务人员的地域来源;公务回避则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