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复核程序是指对于被判处死刑的案件,由判决或裁决的法院主动逐级报送至具有死刑核准权的人民法院进行核准的一种程序。在刑事诉讼中,死刑复核程序具有以下特点:
死刑复核程序仅适用于被判处死刑的案件,包括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的情况。本文主要讨论与死刑立即执行相关的复核程序。
死刑复核程序适用于一审或二审判决或裁定生效并交付执行后的阶段,是死刑判决最后的障碍。
死刑复核程序是由下级审判机关主动依法定条件报送,而非由上诉或抗诉引起的。
因此,死刑复核程序是一种特殊程序,与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有所不同。
相对于其他刑罚而言,死刑的特点在于其极端严厉且不可逆转的后果。我国设立死刑复核程序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死刑复核程序的设立旨在防止错误判决和误杀无辜,确保司法公正在每个死刑案件中得以体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某年死刑案件的统计数据显示,核准死刑的案件和人数分别占报核案件的76.8%和80.9%,未核准的案件和人数分别占10.1%和7.7%,发回重审的案件和人数分别占12.9%和11.2%。正如**里亚所言:“判决罪犯死刑所依据的证据并不能排除相反可能性,被这种自认为无法驳倒的证据误导的罪犯被判处死刑并非罕见。”因此,死刑判决往往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确凿无疑。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通过死刑复核而改判无罪的案例并不少见。
一旦发生错误的死刑判决,其后果是无法通过相应的司法救济程序加以改正和弥补的(至少对于刑罚执行的后果来说是如此)。审判监督程序并不能使错误的判决复活。这样的错误不仅对受害者及其亲友造成伤害,也对整个司法机构的声誉以及国家政权的基础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因此,死刑复核程序作为死刑判决和裁定执行前的最后一道屏障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死刑复核程序中高级人民法院换押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解释,复核死刑案件时并不需要高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进行换押。高级人民法院在复核死刑缓期执行案件时会进行讯问,并且报请复核的死刑案件需要按照规定的材料报送程序进行,包括案卷、证据等。
死刑复核程序的定义及其特点,强调其在保障死刑案件质量和防止无法弥补的错误中的重要性。该程序仅适用于被判处死刑的案件,具有适用对象的单一特定性、适用时间的特殊性和适用方式的特殊性。设立死刑复核程序正是基于死刑的极端严厉且不可逆转的后果,以确保司法公正并
检察机关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法律监督依据和职能定位。其法理依据包括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符合国家政策和“审检分立”的精神等。此外,检察机关对死刑复核进行法律监督并不损害“审判独立”的原则,反而有利于维护法治理念和公平正义。关于职能定位,目前仍存在争议,主要
死刑辩护阅卷的程序及范围,包括审查起诉阶段、一审阶段、二审阶段和死刑复核阶段的阅卷范围。辩护律师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阅卷权限,需要携带相应的手续。在死刑复核阶段,最高人民法院不允许律师进行阅卷操作。再审案件的阅卷范围则根据审理程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