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方式及预防 > 俏货引诱:利用紧缺畅销商品骗取预付款或货物

俏货引诱:利用紧缺畅销商品骗取预付款或货物

时间:2025-06-03 浏览: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12314
利用合同进行欺诈,是不法分子赚钱的一种手段,可谓花样繁多。但这种迷惑也急于赚钱的人们的手段,其实并不高明,避免上当,人们只须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

在这种欺诈行为中,骗子会利用市场上稀缺的热门商品来引诱受害者签订购销合同,以此来骗取预付款或货物。他们会刻意制造一种紧迫感,使受害者感到必须立即行动才能获得这些商品。然而,一旦受害者支付了预付款或交付了货物,骗子就会消失无踪。

鱼食诱饵:通过小额合同骗取信任,进而骗取大额货物或货款

在这种欺诈手法中,骗子会先履行一些小额合同,以此来建立一个看似履约能力强、信誉良好的假象。一旦他们获得了受害者的信任,他们会签订大额合同,以此来骗取大量货物或大额货款。然而,一旦骗子得到了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他们会立即消失。

移花接木:通过展示别人的货物来骗取对方的货款或定金

在这种欺诈行为中,骗子会让对方看到别人的货物,并以此来引诱对方支付货款或定金。一旦对方签约并支付了款项,骗子就会消失,再也找不到他们的踪影。

假冒身份:利用伪造的企业身份来骗取货款或货物

在这种欺诈手法中,骗子会私自制作公章并伪造企业身份,然后与人签订合同,以此来骗取货款或货物。他们可能通过人际关系或采取挂靠等方式来获取集体企业或国有企业的营业执照,以此来进行欺诈。此外,他们还可能冒充知名企业的名称,以此来获得受害者的信任并签订合同。他们还可能骗取单位的空白介绍信或盖有合同章的空白合同,并以此来欺骗签署合同。通过这些手段,骗子能够迅速获得受害者的信任。

设置圈套:通过设计无法履行的加工合同来骗取定金和原料

在这种欺诈行为中,骗子会事先精心设计一份看似正常的加工合同,以此来引诱受害者签订。然而,一旦受害者落入圈套并签署了合同,他们会发现这份合同根本无法履行。此外,他们还会被要求提前支付定金和提供原料,但这些支付的款项和原料却无法追回。

设托骗卖:将卖方的托儿作为买方来进行欺诈

这种欺诈行为中,卖方会找一个人充当买方的托儿。骗子会以托儿的身份与卖方签订合同,并以此来进行欺诈行为。

传真诈骗:通过涂改汇款单来骗取货物

在这种欺诈手法中,骗子会先与供方签订合同,然后通过银行向供方汇去少量货款。一旦他们获得了盖有银行公章的汇款单,他们会使用涂改液将汇款金额改为大额,并通过传真机将涂改后的汇款单发送给供方。这样一来,他们就能诱使供方发货。一旦他们提货后,他们会消失无踪。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包括使用虚假证明材料欺骗他人签订合同、虚构购销产品等名目诱骗他人并立即逃跑、利用媒体发布虚假广告冒充国家机关单位诈骗、使用虚假票据等作为担保诱骗对方签订合同以及先履行小额合同骗取大额钱财等连环诈骗手段。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达到

  • 俏货引诱:利用紧缺畅销商品骗取预付款或货物

    利用市场上紧缺的畅销商品等欺诈手段骗取预付款或货物的行为。骗子会制造紧迫感,通过小额合同骗取信任,展示别人的货物等手段进行诱骗,设置圈套以及利用卖方托儿等手段实施诈骗行为。他们会制造虚假的信誉和信任,骗取受害者的货款或货物后消失无踪。

  • 欺诈的概述

    欺诈行为的定义、分类以及法律后果。欺诈是一种故意行为,目的是使他人产生错误认知。在法律上,欺诈行为可能导致民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合同无效情形中的欺诈行为,通常涉及损害国家利益或欺骗消费者等行为。欺诈行为的构成需要包括欺诈方的故意行为、受欺诈方的错误意

  • 伪装诈骗:警惕陌生人的金钱关系

    伪装诈骗、代购诈骗、二维码诈骗、盗号诈骗、点赞诈骗、招聘诈骗、爱心传递诈骗和招嫖诈骗等常见诈骗手段及其特点。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涉及金钱关系的陌生人要保持警惕,谨慎参与网络活动和交易,选择正规渠道进行求职和购物,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和不健康行为。

  • 合同欺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合同纠纷经侦立案标准
  • 合同诈骗中常见的诈骗手段有哪些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