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被视为一种有效的诉讼方式,其活动和法律关系受到行政诉讼法的规范。行政诉讼法规定了人民法院、诉讼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诉讼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
行政诉讼法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理解。狭义的行政诉讼法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专门、完整法律形式的行政诉讼法典,通常被称为“民告官”。广义的行政诉讼法是指凡是在内容上属于规定行政诉讼问题的法律规范,无论其形式如何均属于行政诉讼法的范围。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1条的规定,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 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指国家以国家名义实施的有关国防、外交事务的行为,如对外宣战、宣布战争状态、签订国际协定等。
(二) 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三) 内部人事管理行为:指行政机关对所属工作人员所作的任免、奖惩、调动、福利等决定。
(四) 法定终局裁决行为: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通过的法律所确定的终局裁决行为。
(五) 刑事司法行为:指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
(六) 行政调解行为与法定行政仲裁行为:指行政机关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进行调解或仲裁的行为。
(七) 不具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具有示范、建议、倡导、训导等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
(八) 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指行政机关对当事人的申诉进行重复处理并维持原结论的行为。
(九) 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指行政行为有效成立以前的内部运作、程序性的准备行为、调查取证等事实行为。
根据立法精神和解释,以下几种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一) 医疗事故鉴定: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
(二) 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当事人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申请重新认定。
(三)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
(四) 劳动能力鉴定:当事人对劳动能力鉴定不服的,可以申请重新鉴定。
这些行为要么主体不是行政机关,要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行政诉讼的定义、作用以及相关的分类和可诉行为。行政诉讼是个人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受到行政诉讼法的规范。可诉行为包括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抽象行政行为等九种情况。而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行为包括医疗事故鉴定、火灾事故责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五大区别。首先,受理机关不同,行政复议由行政机关受理,而行政诉讼由法院受理。其次,解决争议的性质和适用的程序也不同。此外,审查强度和受理范围也存在差异,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更广,可以审查规范性文件。最后,两者在公正性和成本方面也有不
行政诉讼的法律特征,包括其审理的案件性质、司法活动特点、审查目的、受案范围以及当事人的恒定性。行政诉讼是专门解决行政机关或授权组织与公民、法人等之间的行政争议,其审理形式和裁判形式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存在差异。当事人双方在行政诉讼中的诉讼地位恒定,不
关于我国行政诉讼范围问题的研究,从行政诉讼法起草时就受到立法和理论部门的高度关注。尽管我国《行政诉讼法》用整整一章的篇幅,试图界定受案范围,但在当时的立法者看来,行政诉讼法对受案范围的规定只不过是法律迁就现实的一种表现,是行政诉讼制度初步建立阶段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