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强制法第八条规定,对于行政机关实施的强制拆除行为,当事人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并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当事人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强制而受到损害,他们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强制拆除行为作为一种行政行为具有可诉性。即使对违法建筑物、设施、构筑物等的行政处罚决定和强制执行决定本身合法有效,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行政机关可能不具备执行拆除的资格。
行政机关可能对错误的建筑物、设施、构筑物进行拆除。
行政机关可能擅自扩大执行范围。
行政机关可能未采取适当的动产登记、封存、保管等措施,导致被执行人或其他人的合法财产损失。
行政机关可能违反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在夜间或法定节假日实施拆除行为,或者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实施。
当事人可以依法针对上述问题提起行政诉讼或行政赔偿诉讼。需要说明的是,当事人原则上只能针对行政强制执行行为本身的合法性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一般不对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通常情况下,直接实施拆除的行政机关或以自身名义委托他人实施的行政机关会成为被告方,人民法院可以确认违法判决或行政赔偿判决等。
人民法院应当在上述三个环节切实加大司法审查力度,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在城乡建设规划领域起到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批复》的出台是为了释明法律规定的本身涵义,避免误解认为法院意在减轻受案压力或推卸司法职责。《批复》的出台有利于规范行政强制执行行为,明确司法监督、救济环节与职责,切实体现司法监督的过程性、事后性和中立性。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要坚决排除各种不当干预,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公正审理相关行政诉讼案件,及时清理已受理的相关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同时,认真总结在相关案件审理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逐级向上级人民法院反映。
法释〔2013〕5号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根据行政强制法和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精神,对涉及违反城乡规划法的违法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的强制拆除,法律已经授予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人民法院不受理行政机关提出的非诉行政执行申请。
拆迁房的货币补偿标准,包括计算方式和各种补偿费用。补偿金额根据房屋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确定,涉及房屋补偿费、周转补偿费和奖励性补偿费。同时,针对不同情况,如农村房屋拆迁补偿标准和房屋拆迁安置费计算标准等,也有详细的说明。
最高人民法院重新收回死刑复核权的背景和原因。历史上,死刑复核权曾下放给地方,随着国家法制的发展和完善,最高法院重新收回这一权力。这一变革提升了刑事审判的统一性和公正性,对国家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立案标准,包括擅自改变用材林、薪炭林等用途的行为。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面积大小,规定了不同程度的处罚标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将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施以不同程度的罚款。同时,对于临时占用林地的情况也进行了规定,未经批准擅自改变林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诉讼期限及相关规定。当事人可在裁决书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提起诉讼。若拆迁人已提供补偿或安置,即使当事人对裁决不服并提起诉讼,拆迁执行也不会停止。这些内容明确了当事人权益保障及拆迁执行的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