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体要素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2、主观要素
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若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真实事实并加以扩散,或者散布某种虚假事实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3、客体要素
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即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犯罪行为针对的对象是自然人。4、客观要素
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情节严重,足以贬损他人的人格和名誉。(1)须有捏造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必须完全是虚构的才构成本罪。若散布的内容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也不构成诽谤罪。(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散布方式主要有言语散布和文字散布,例如使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式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和名誉,或者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和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若散布虚假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和名誉,或不会对他人的人格和名誉造成损害,则不构成诽谤罪。(3)诽谤行为必须针对特定的人进行,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内容上能够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若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和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即使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若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也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和名誉严重损害、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诽谤他人导致其精神失常或自杀等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引渡条件。引渡请求需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和刑罚要求,且引渡涉及的犯罪必须在中国法律和请求国法律中均构成犯罪。同时,对于具有刑事管辖权且正在对被请求引渡人进行刑事诉讼的情况,可以拒绝引渡。此外,还考虑了人道主义因素。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刑法修正案(八)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进行了修改
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无期徒刑减刑期限、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以及假释条件的修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延长至不少于十三年;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也有明确规定,如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罚期限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假释条件相应修改,
我国法律对于打伤受重伤的人导致其死亡,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规定。文章中提及了认定故意杀人罪时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包括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竞合、与暴力犯罪致人死亡的联系、安乐死的定性处罚问题以及自杀案件的定性处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