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时,应当以保护受害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尽可能不适用“应当知道”的标准,而更多地采用“知道”的标准。
由于许多损害发生的原因难以为普通人所了解,例如某些药品的毒副作用所造成的损害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清楚,因此,在确定诉讼时效起算时间时,应当考虑到除专业人员以外的其他人难以了解损害发生的原因,这是起算时间具有特殊性的情况。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法通则意见》第168条的规定,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如果伤害明显,起算时间从受害之日开始;如果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起算时间从伤势确诊之日开始。对于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规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操作:
在司法实践中,患者向加害方咨询自己的病情、向有关部门写信要求解决、向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等行为,都可以认定为诉讼时效的中断事由。此外,即使患者知道了权利被侵害的事实,但如果因受到侵害而住院治疗,提起诉讼或主张有困难,也可以考虑诉讼时效的中止。
由于加害人是医疗机构,具有专业知识,对患者伤情等情况在举证能力上更强于患者,而患者往往难以确切得知,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应当将证明诉讼时效已经届满的举证责任分配给加害人。
保护受害人利益的诉讼时效起算标准。文章提出在确定诉讼时效起算时间时,应当以保护受害人的利益为出发点,更多地采用“知道”的标准而不适用“应当知道”的标准。考虑到专业因素,如某些药品的毒副作用损害难以被普通人了解,起算时间应考虑此特殊性。对于人身损害赔偿
车祸索赔有时限限制,属于民事纠纷,适用民事诉讼时效。一般来说,民事诉讼时效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如果受害人向侵权者主张权利,则时效从最后一次主张权利之日起计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
只要满足上诉三个条件,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能够以任何理由就同一纠纷再次提起诉讼。也就是说,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诉讼时效是1年,即过了1年以后,受害人就会丧失胜诉权。交通事故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在一般情况下,权利人在诉讼时效
一是责任主体不同。产品责任中,受害人选择侵权之诉,可选择生产者或销售者,或者生产者、销售者作为共同被告,要求其承担连带责任。另外,某些国家的产品责任法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但合同责任则不涉及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对合同责任之诉讼时效,大陆法系国家规定了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