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案件;2. 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会造成社会危险的案件;3. 应当被逮捕,但因患有严重疾病,或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不宜逮捕的案件;4. 对已被依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经过讯问、审查,认为需要逮捕但证据不足的案件;5. 已被逮捕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定的侦查羁押、审查起诉、一审、二审期限内不能结案,采取取保候审方法不会造成社会危害的案件;6. 对持有有效护照或其他有效出境证件,可能出境逃避侦查,但不需要逮捕的犯罪嫌疑人。
招摇撞骗罪的犯罪客体是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这与诈骗罪侵犯财产权利的特点有所不同。虽然行为人的撞骗行为可能涉及骗取财物,但由于行为人伪装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手段使人们误以为这些不法行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所为,直接破坏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这是该罪的特殊而实质性的危害。
招摇撞骗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出于故意,犯罪目的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这里的非法利益不仅指物质利益,还包括各种非物质利益,例如为了获得某种政治或荣誉待遇,甚至为了欺骗感情,玩弄异性等。然而,该罪的主观恶性通常限于“骗”的范围内。如果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涉及抢劫、强奸等,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只是一种威胁受害人使其不敢反抗的手段,属于更严重的犯罪。例如冒充缉私人员,威胁走私分子交出走私物品;冒充司法人员,逼迫被告人家属与其发生性关系等,应分别以抢劫罪、强奸罪等定罪处罚。如果行为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只是出于虚荣心,单纯为了与他人结婚或顺利住宿或购买车船票,而并未实施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不构成该罪。
招摇撞骗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进行诈骗行为。具体要求如下: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并不仅指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例如,普通机关的行政干部冒充公安机关干部,普通国家干部冒充高级职务的国家干部等。如果行为人冒充的是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例如冒充党团员、高干子弟、烈士子弟、私营或集体企业单位的管理人员、采购员等,进行招摇撞骗行为,不构成该罪,但可能构成诈骗罪或其他犯罪。
行为人以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进行招摇炫耀,利用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信任,实施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所谓招摇撞骗,指的是行为人到处行骗,因此具有连续性和多次性的特点。如果行为人只有一次这种行为,原则上不应以犯罪论处。上述两个要素必须同时具备并存在有机联系,才能构成招摇撞骗的客观要件。如果行为人仅仅出于虚荣心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但并未实施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不构成招摇撞骗罪。同样,如果行为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但并未实施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也不构成招摇撞骗罪。如果行为人既有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又有以其他手段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但两者之间没有有机联系,也不构成招摇撞骗罪,其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可能构成其他犯罪。
招摇撞骗罪是否适用于取保候审的问题。招摇撞骗罪侵犯的是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主观方面只能是出于故意,犯罪目的是谋取非法利益。招摇撞骗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进行诈骗行为。而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则主要针对可能被判处刑罚的案
招摇撞骗罪的认定标准,包括其定义、犯罪既遂的认定以及招摇撞骗罪的既遂认定。招摇撞骗罪是指为谋取非法利益,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进行诈骗的行为。该罪行属于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招摇撞骗的行为即构成既遂犯罪。
招摇撞骗罪的定义、特点和相关法律规定。招摇撞骗罪是指为获取不当及非法权益,假冒国家机关职位权限或官方职衔,危害国家机关信誉及其正常运行的犯罪行为。该罪名属于行为犯,涉及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和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不同情况,前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
招摇撞骗罪的判决标准,包括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刑期和相关赔偿问题。此外,还涉及被电瓶车撞到导致五根肋骨骨折的赔偿问题以及故意撞击加塞车的处罚情况。文章指出,对于招摇撞骗罪,法官会根据犯罪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危害程度来定罪量刑。同时,赔偿金额需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