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担保法 > 担保法律法规 > 物权法 > 《民法通则》中的物权归属界定

《民法通则》中的物权归属界定

时间:2025-03-25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16009
在生活中,大部分的物品都是有持有人的存在的,所以说,我们也不能够对物品进行占有的举动,这也是我们从小便知晓的常识性的知识,那么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中,对于物品的归属权也是有对应的分类,有主物与非无主物的归属界定是什么?以下是手心律师网小编总结整理出来的相关资料及类似问题,希望能帮到你。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无主物是指没有所有人或者所有人不明的物,例如抛弃物等。无主物可以分为纯粹意义上的无主物和非纯粹意义上的无主物。前者是指无法明确所有人的物,而不是指存在诉讼争议的物。根据《民法通则》第79条的规定,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无主物的所有权按照先占原则确定。然而,对于无主物的具体归属问题,由于法律对于特定无主物是否有特别规定存在歧义,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遗失物、埋藏物和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与此相关的是《物权法》中的相关法条:

根据《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情况下,所有权人有权追回该不动产或者动产。除非法律另有规定,符合以下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 受让人在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 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 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已经按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根据上述规定,如果受让人符合上述条件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对于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当事人,适用上述规定。

根据《物权法》第107条的规定,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如果该遗失物已经被他人通过转让占有,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的日期起计算两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然而,如果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对于遗忘物而非无主物的情况,如果起歪念被判刑罚。

关于无主物

根据《物权法》第109条的规定,拾得人不能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应当将拾得物交还失主或者交给公安机关。如果已经确认拾得物是无主物,根据《物权法》第113条的规定,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

对于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或者隐藏物的情况,《物权法》第114条也明确规定应当参照拾得遗失物的规则处理。如果能够交还给权利人,应当返还给权利人;如果不能返还,应当送交公安机关。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民法通则》中的物权归属界定

    《民法通则》中关于物权归属中的无主物的相关规定。根据法律规定,无主物可以按照先占原则确定所有权归属。但具体归属问题存在争议。《物权法》中有关遗失物、埋藏物和财产所有权的规定,规定了善意取得的条件以及遗失物处理办法。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或公安机

  • 拾得遗失物不归还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

    拾得遗失物不归还的法律后果,包括可能面临的民事诉讼和刑事责任。拾得遗失物后,拾得人有报告、保管和归还的义务。不当得利和侵占他人财物将构成犯罪,并受到处罚。拾得人应妥善保管遗失物并及时归还给权利人,否则将承担法律后果。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拾得人的义务,包

  • 封闭空间的遗失物归属的法律判定

    中国关于封闭空间遗失物归属的法律判定。依据中国《民法通则》,遗失物采取不取得所有权主义,失主可通过程序追回。法律明确规定了拾得人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归还遗失物和获得报酬的权利。历史立法采取奖惩并重的方式处理遗失物问题。现行民事立法尚未明确规定支付报酬问

  • 城市房地产法中的登记内容

    城市房地产法中的登记内容,包括总登记、初始登记、转移登记、变更登记、他项权利登记和注销登记等。各类登记均有其特定的申请人和申请时限,并需要提交不同的证明文件和合同资料。这些规定确保了房地产市场的规范运作和权益保障。

  • 《物权法》对公民私有所有范围的确定
  • 实现担保物权是非诉吗
  • 民法通则遗失物有关的规定是怎样的
担保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