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承诺的法律效力
时间:2025-05-03 浏览:1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一、迟到的承诺的失效
根据德国民法典第150条、日本民法典第523条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典》第160条的规定,如果承诺超过有效的承诺期限,要约已经失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失效的要约发出的承诺,不能产生承诺的效力,而应视为新的要约。
二、迟到的承诺视为新要约
根据德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的规定,迟到的承诺被视为新要约。有的国家规定,如果要约人欲使该承诺生效,则应立即通知受要约人。例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326条第3款规定:“即使承诺迟延,要约人亦可以保留迟延承诺的效力,但是,以立即向另一方发出通知为限。”这样的规定与德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的规定是一致的。因此,迟延的承诺被视为新要约,立即发出通知等于是对此新要约的承诺。
三、英美法对迟到的承诺的处理
在英美法中,要约通常是虚盘的,其有效期常常采用合理期限进行推定。如果承诺明显地迟发了,明显地超过了合理期限,当然不能生效。然而,有许多承诺难于判断是否在合理期间发出的。根据判例法的观点,如果受要约人有根据认为其承诺是在合理期间内发出的,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要约人应当接受这个承诺。如果根据他的理由断定这个承诺已经逾期,不愿承认这个承诺,他就必须把这个意思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否则承诺有效、合同成立。
四、国际法对迟到的承诺的规定
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21条第1款的规定,逾期接受仍然具有接受的效力,但是要价人必须毫不迟延地用口头或书面将这种意见通知被要价人。同样地,《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2.9条中也有类似的规定,逾期承诺仍然具有承诺的效力,但要约人必须毫不延迟地告知受要约人该承诺具有效力或就该承诺的效力发出通知。根据通则的解释,逾期承诺通常无效,但在一项逾期的承诺送达要约人时,而不是在要约人通知受要约人其认为该逾期承诺有效时,合同视为成立。
五、案例说明
例如,甲指定3月31日为承诺其要约的最后期限,乙的承诺于4月3日送达甲。尽管乙的承诺明显地超过了最后期限,但甲仍然对该合同有兴趣,愿意接受乙的逾期承诺,并且立即通知了乙。虽然该通知是在4月5日才送达乙,但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合同于4月3日成立。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要约生效时间
要约的生效时间以及承诺的生效时间,并详细解释了附加条件的承诺和逾期承诺的效力。文章指出,要约的生效时间根据各国法律有所不同,而承诺的生效时间在英美法和大陆法中存在差异。此外,对于附加条件的承诺,如果条件不改变原要约的实质,仍可视为有效承诺。对于逾期承
-
法律中承诺合同的效力
法律中承诺合同的效力问题。首先确定了承诺生效的标准,即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并详细解释了承诺生效时间的判断依据。接着阐述了承诺迟延和承诺撤回两种情况,包括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具体操作要求。承诺的生效时间以到达要约人时为准,承诺撤回必须在承诺生效前进行。整体
-
迟到的承诺的法律后果
迟到的承诺的法律后果,包括其定义、原因、法律规定以及效力和法律适用。受要约人因某种原因在承诺期限内发出的承诺通知迟到,如果要约人未及时发出迟到通知,则该承诺具有效力,合同成立。此外,《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对此问题也有相关
-
逾期承诺的效力
承诺在不同法律体系中的效力问题。德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的民法典规定了承诺期限内的有效要约及其逾期失效的处理方式。意大利民法典允许迟延承诺的通知效力保留。英美法采用类似原则,但也考虑合理期限和诚实信用原则。大陆法系采取到达主义,而英美法系采取发送主义。
-
承诺迟延的法律后果
-
承诺的撤回和撤销
-
订立合同时的承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