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的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因此,要构成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通常需要满足两个要件:一是未经本人同意,二是以营利为目的。
常见的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主要包括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做商业广告、商品装潢、书刊封面及印刷挂历等。
对于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受害人可以采取以下救济措施:自行制止,例如要求交出所拍摄的胶卷,除去公开陈列肖像等;依法请求加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或赔偿损失等。赔偿损失的请求权并不以财产损害为要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9条的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未经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作广告、商标、装饰橱窗等,应当认定为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此外,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或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也属于侵害肖像权的行为。
侵犯肖像权的损失一般可以通过精神赔偿来补偿。根据最高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的规定,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多个因素来确定,包括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以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肖像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一种人格权,其内容是对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的保护。肖像是通过摄影术或者造型艺术手段反映自然人形象的作品。肖像权是自然人对于肖像的制作权和使用权。
法律上的肖像是自然人人格的组成部分,肖像所体现的精神特征可以转化或派生出公民的物质利益。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是基于肖像上体现了公民的精神利益和人格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肖像权规定,肖像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未经本人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侮辱其肖像。警方有权保留使用权。
如果受害者的肖像被擅自使用,可先协商,如拒不撤销者,可依法进行起诉,申请司法保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肖像权的内容包括:
(1) 公民有权拥有自己的肖像,拥有对肖像的制作专有权和使用专有权。
(2) 公民有权禁止他人非法使用自己的肖像权或对肖像权进行损害、玷污。
肖像制作专有权是指通过照相将自然人外貌形象固定在胶卷、相纸或其他物质载体上,使自然人的形象转化为肖像的过程。肖像制作专有权的内容包括:
一是肖像权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他人、社会的需要,自主决定自己的肖像制作或由他人制作自己的肖像,他人不得干涉。
二是肖像权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自己的同意或授权,擅自制作自己的肖像。非法制作他人的肖像构成侵权行为。
在理解肖像制作专有权时,需要注意的是,是否侵犯肖像制作专有权取决于制作人在制作时是否取得了肖像权人的许可。未经许可进行制作的行为即使以私藏为目的,同样构成侵害肖像制作专有权。
肖像使用专有权是指肖像固定在物质载体上后,可以为人们所支配和利用的权利。享有肖像使用专有权的只能是肖像权人。肖像使用专有权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是自然人有权以任何方式使用自己的肖像,并通过使用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财产上的收益,他人不得干涉(但不得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
二是自然人有权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并决定从中获得报酬(需要与使用人平等协商,签订肖像使用合同)。
三是自然人有权禁止他人非法使用自己的肖像。
肖像利益是公民专有的人格利益,他人不得干涉和侵犯。肖像利益维护权的内容包括:
一是公民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自己允许制作自己的肖像。
二是公民有权禁止他人未经允许使用自己的肖像。
三是公民有权禁止他人对自己的肖像进行毁损、玷污、丑化和歪曲。
总的原则是,公民对自己形象的再现权,即有权同意或不同意在客观物质媒介上和空间里再现自己的形象的权利。公民有权使用自己的肖像、有权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有权禁止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行政赔偿申请费用的支付问题。被害人向义务机关提出行政赔偿申请时无需支付费用,但如选择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则需支付诉讼费用。对于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可申请缓交、减交或免交。行政赔偿方式包括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和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赔偿。赔偿标准根据《国家赔偿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关于诈骗罪的数额认定标准和犯罪行为地的认定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诈骗数额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才属于“数额较大”,因此400元不构成诈骗罪。同时,诈骗行为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关于犯罪地的认定,包括犯罪的预备地、实行地和结果地,通常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包括死亡、残疾及侵害人身权益但未造成死亡或残疾的三种情况。赔偿金额分为不同等级,确定金额时需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获利情况、经济能力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目前实际操作中尚无明确标准,由法官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