徇私徇情枉法的一种表现是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进行追诉。无罪的人包括没有违法犯罪事实的人,依法不构成犯罪的人,以及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不应追究的人,例如犯罪已过期限的人、经特赦令免除的人,以及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等情况。徇私徇情的行为是指对本不应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无罪人立案侦查、起诉或审判。
徇私徇情枉法的另一种表现是对明知是有罪的人故意包庇,使其不受追诉。有罪的人指的是构成犯罪且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故意包庇使其不受追诉是指故意包庇使其不受侦查、起诉或审判。故意包庇的犯罪事实可以是全部的犯罪事实,也可以是部分的犯罪事实和情节。此外,故意违背事实真相,违法变更强制措施,或者虽然采取强制措施,但放任不管,导致犯罪嫌疑人逃避刑事追诉的行为,以及司法机关专业技术人员在办案中故意提供虚假材料和意见,或者故意作虚假鉴定,严重影响刑事追诉活动的行为,也应视为徇私枉法罪。
徇私徇情枉法的另一种表现是在刑事审判过程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出枉法裁判。与前两种情况不同的是,这种情况仅发生在刑事审判过程中,只有刑事审判人员才能实施这种行为构成徇私枉法罪。枉法裁判是指有罪判无罪,多罪判少罪,无罪判有罪,少罪判多罪或者重罪轻判,轻罪重判等。
徇私枉法罪侵犯的对象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司法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人民、打击敌人,制裁犯罪,保护主义四化建设的职能。司法工作人员拥有权力,依法享有侦查、预审、逮捕、起诉、审判的权力。因此,他们在执法过程中应当刚正不阿,忠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忠于法律制度,忠于事实真相,严格依法办事,力求确保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不偏不倚。如果他们徇私枉法,将会破坏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以及社会主义的稳定。
寻衅滋事犯罪的立案追诉标准,包括殴打他人、追逐拦截辱骂他人、强拿硬要损毁占用财物以及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等行为。对于情节严重与否的判断,应考虑行为的方式手段、直接危害结果、间接不良后果、行为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行为人的一贯表现等因素。
普通公民非法拘禁罪的立案标准及相关规定。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行为,以及非法拘禁持续时间、次数、伴随行为等方面的立案标准。同时,文章还介绍了非法拘禁罪的刑责任规定,包括从重处罚的情形和定罪处罚的规定,并指出了在适用本条规定处罚时需
诽谤罪与侮辱罪的区别,包括捏造事实与非捏造事实、暴力侮辱与非暴力侮辱以及当众散布与非当众散布等方面的不同。诽谤罪涉及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事实,侵犯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行为主体为自然人,需满足故意、捏造事实、散布方式、情节严重等要件。侮辱罪则涉及使用暴力
侵犯财产罪中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聚众哄抢罪以及侵占罪的量刑标准。根据不同的数额和情节,各类侵犯财产罪的量刑标准有所不同。文章详细列出了各类罪行的数额划分标准和相应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