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于私募基金有限合伙协议约定保底的有效性持否定态度,并且禁止提供优先级份额认购者保本收益安排。
有限合伙人的保底协议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内部保底和外部保底。内部保底是指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或劣后级有限合伙人承诺提供保底;外部保底是指合伙企业的外部第三方承诺提供保底。这两种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担保方来源于合伙企业内部还是外部。
有限合伙人的保底条款通常分为三种类型:保证本金不受损失、保证本金加固定收益、保证本金加最低回报等。实践中,也有担保方不约定亏损分担,而承诺差额补足的情况,即在有限合伙人未足额收回投资本金或收益时,由担保方对该差额进行补足。根据补足对象的不同,这种差额补足承诺可以分别归入上述三种类型。
不论何种形式或类型,内部保底的本质都是合伙企业合伙人约定排除风险共担原则,甚至排除了一部分收益共享原则;外部保底的本质都是担保方为有限合伙人提供保证担保。
1. 有限合伙人内部保底
根据《合伙企业法》规定的“风险共担”原则,有限合伙人的内部保底由普通合伙人或劣后级合伙人对有限合伙人进行完全的内部保底存在较大的违法风险。然而,如果普通合伙人或劣后级合伙人对有限合伙企业的出资有限,并为部分有限合伙人提供有限风险补偿,这种约定可能被认定为未违反“风险共担”原则,而有效。因此,对于有限合伙人的内部保底,建议尽量避免约定“保证本金不受损失、保证本金加固定收益、保证本金加最低回报”等表述,而从分配顺序入手,约定有限合伙企业优先向有限合伙人进行分配,直至有限合伙人收回本金后,再向普通合伙人进行分配。
2. 有限合伙人外部保底
对于有限合伙人的外部保底,由于其属于非典型的保证担保性质,一般应认定为有效。然而,对于有限合伙型私募证券基金,外部保底违反了相关监管规则,建议尽量避免约定该等外部保底条款,以免在私募基金的合规上遇到障碍。
我国私募基金有限合伙协议约定保底的有效性问题。我国对有限合伙人的保底条款持否定态度,并禁止提供优先级份额认购者保本收益安排。有限合伙人的保底条款分为内部保底和外部保底,前者存在较大的违法风险,后者属于非典型的保证担保性质,一般认定为有效,但在私募基金
目前的私募基金以能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备案为准。私募基金组成形式主要是哪一种?大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是公司制的,少部分采取有限合伙制。而私募基金募集的对象是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包括机构和个人。而私募基金则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很低,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对
普通合伙人是指在合伙企业中对合伙企业的债务依法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合伙企业法》规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合伙制私募基金,就是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
当前与私募基金相关的税收主要是所得税和营业税,营业税税率相对单一,而涉及所得税的政策较复杂。私募股权基金按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公司制、有限合伙制和契约制。对于公司制私募基金而言,主要适用的法律有《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基金层面的税收问题因私募基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