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一方在可撤销合同中,如果订立合同时存在重大误解或者合同订立时显失公平,该当事人有权请求撤销合同。重大误解可以是指当事人在作出合同意思表示时,对涉及合同法律效果的重要事项存在认识上的显著缺陷,导致误解者的利益受到较大的损失,或者无法达到订立合同的目的。重大误解直接影响到当事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对于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如果是误解方或者受害方请求撤销合同,他们有权利提出撤销合同的要求。但是,如果是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只有受损害方当事人才有权请求撤销合同。
撤销权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申请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在可撤销合同中,具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并非一定要求撤销合同,他也可以要求对合同进行变更。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可撤销合同一般具有以下几个要件:
当事人之间发生误解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受害方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信息或者经验。
对于一般的误解而订立合同一般不构成可撤销合同,重大误解必须对合同的内容构成重大的误解。重大误解的确定需要考虑当事人的状况、活动性质、交易习惯等各方面的因素。
可撤销合同必须能够直接影响到当事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合同一旦履行就会使误解方的利益受到损害。
重大误解导致了合同的订立,没有这种误解,当事人将不订立合同或者合同条件将发生重大改变。与合同订立和合同条件无因果关系的误解不属于可撤销合同的范围。
根据我国的司法实践,重大误解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当事人对合同的性质产生误解,导致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发生重大变化,与当事人在订约时所追求的目的完全相反。
当事人将对方当事人误以为与之签订合同,特别是在信托、委托等以信用为基础的合同中,对对方当事人的误解属于重大误解的合同。
当事人将标的物的种类误解,导致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指向对象即标的本身产生误解。
对标的物的质量的误解直接涉及到当事人订约的目的或者重大利益。例如,将仿冒品误以为真品。
除了以上情况,对标的物的数量、履行地点或者履行期限、履行方式发生误解,足以对当事人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也可认定为重大误解的合同。
购房定金合同纠纷的处理方法。首先确认合同效力,如果合同无效则定金应全部返还。其次确认协议是否存在欺诈等情况,存在欺诈则协议可撤销并返还定金。在协议合法有效的情况下,需确定违约方身份。此外,签订定金协议需谨慎,避免纠纷,任何承诺最好以书面形式落实。对于
附身份关系的赠与合同的有效性。依据合同法规定,该类合同一般是有效的,并受法律保护。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赠与合同可附义务,但任意撤销需有限制,已转移财产权利的部分不可撤销。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得任意撤销,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
效力待定合同与可撤销合同的区别。两者在合同有效要件欠缺的性质、效力状态、有权主张并影响效力变化的当事人以及受时间限制方面存在不同。效力待定合同欠缺的是合同当事人主体能力方面的有效要件,而可撤销合同一般只是欠缺意思表示真实的合同生效要件。效力待定合同处
合同私自修改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合同法,当事人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因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合同,特别是在受欺诈、胁迫等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同时,当事人需注意撤销权的消灭情形,无效或被撤销的合同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