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裁判效率进行了改进。过去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是“协商、调解、一裁两审”,其中劳动争议仲裁处理案件的法定期限为两个月,人民法院一审的法定期限为六个月、二审法定期限为三个月。而工伤案件还需要进行工伤认定和伤残鉴定等前置程序,导致劳动者维权时间长达一两年甚至更长。为解决这一问题,《劳动仲裁法》规定部分案件实行有条件的“一裁终局”。即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争议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以及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而发生的争议,仲裁一裁即为终局裁局。这一简化司法程序的举措有利于尽快解决劳动争议,减少劳动者的维权时间和成本。
《劳动仲裁法》将劳动争议仲裁的审理期限从原来的六十日缩短至四十五日,如果确有必要延期,延长期限也由过去的不超过三十日缩短至不超过十五日。这一举措旨在提高仲裁工作效率。
1.劳动争议仲裁不再收费。过去劳动仲裁对劳动者收取费用,劳动者需要先付一笔仲裁费,这对于经济困难的劳动者来说,很多人不得不放弃权利,或者选择其他极端方式解决纠纷。而《劳动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再收费,政府财政将负责支付仲裁费用,为劳动者维权提供了方便。
2.明确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过去劳动仲裁案件未制定特别的证据规则,劳动者处于信息和资源的弱势地位,按照一般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劳动者的权利很难得到实现。而《劳动仲裁法》规定,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如果用人单位不提供,应当承担不利后果。这一规定意味着劳动者的档案、工资发放、社会保险费缴纳等情况,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根据现行劳动法规定,劳动争议案件必须在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出仲裁申请,否则当事人视为放弃权利。然而,一些用人单位往往会拖延劳动者提出仲裁申请的时间,导致劳动者在等待期间失去了提出申请的时效,受到侵害的权益无法得到维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劳动仲裁法》将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延长为一年,为劳动者维护权益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名称规范的通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名称规范的通知。通知详细规范了不同种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名称,包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社会团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以及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劳动人事争议
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当事人在劳动争议发生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调解员需具备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等条件。调解程序包括听取双方陈述、疏导和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后应制作调解协议书,如未履行可申请法院发出支付令。若调解无果,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仲裁。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一般调解程序,包括当事人申请调解、调解委员会受理并进行调查核实、召开调解会议听取双方陈述并进行调解以及达成调解协议等步骤。调解委员会应在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束调解,确保调解效率。
工厂裁员未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况下,劳动者如何申请劳动仲裁。文中介绍了申请劳动仲裁的途径、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并列举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所适用的劳动争议范围。劳动者可根据法律规定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