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时间:2025-05-10 浏览: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19688

我国农村各项改革的启动和深化,主要是依靠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发布的政策来推动的,正确的农业和农村政策对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起到了明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可以说,没有这些正确的农业和农村政策也就没有今天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以政策治理农业和农村也有其固有的缺陷。

政策的固有缺陷

政策主要是甚至完全是由原则性规定组成,它只规定行为的方向而不规定行为的具体规则。除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外,大量的具体政策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随时调整。政策主要依靠宣传教育和行政手段加以贯彻实施,对于仅仅违反政策的行为,只能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而不能进行法律制裁。政策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不足以为社会提供最规范、最权威和最稳定的行为规则。

相对而言,法律具有其他社会规范所不具有或者不完全具有的特性,即明确性、稳定性和权威性。这表明法律可以为主体提供一个明确的行为模式标准和合理的预期,使法律更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施。这就决定了在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方式也应完成相应地转变,即将长期存在的主要以政策治理农业和农村的做法,完成向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农业和农村的转变,这是今后必须面对的需要实践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

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主体法律制度

农村市场主体的定义

农村市场主体是指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和个人。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的根本任务,是要以法律形式确立农村多元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使它们真正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构建农村市场主体法律制度

目前国家已经针对农村特有的市场主体颁布了《乡镇企业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但是一些规范农村市场主体的重要法律至今尚未颁布。因此,在农村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的构建方面,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农村股份合作企业法、农村信用社法、农业专业协会法以及农场法等农村市场主体法律法规。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的重要性

在这些法律法规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现行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所谓双层经营体制是指我国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所形成的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一种经营形式。具体而言,家庭分散经营是指在坚持农村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等承包给农民,确立农民的主体经营地位,使农民享有承包经营权;集体统一经营是指集体经济组织在拥有集体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生产服务、协调管理、资产积累等经营活动。从法学角度而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都是独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它们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都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和人格。

结论

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主体法律制度是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法律的明确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才能为农村市场主体提供明确的行为模式标准和合理的预期,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行政副中心建设和功能疏解

    北京市通过行政副中心建设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以减轻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行政副中心将建设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提高通州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北京市还将在新城和重要城镇组团有序承接中心城区的人口和适宜功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集体建设用地的瘦身健

  • 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流程

    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流程,包括经营性土地和非经营性土地的办理程序以及规划调整的相关内容。办理流程包括提供规划设计条件、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多个步骤。承诺时限和收费标准也有所提及。

  • 国家规定的土地使用类型

    国家规定的土地使用类型,包括国有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国有农用地可依法承包用于各种农业生产,国有建设用地可通过多种方式使用,包括划拨、出让等。划拨土地使用权需经政府批准,并依法缴纳相关费用。国家对于划拨用地范围有严格限制,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用地、城市基础设

  • 建设项目的合规审批程序

    建设项目的合规审批程序,包括城乡规划、选址意见书和预审意见、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等文件的获取,以及审批、核准、备案文件的取得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提供。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建设项目审批申办程序的具体步骤,包括申报材料核收、项目建设报件登记、补正材料

  • 农民人权的核心内容:平等权和公平对待权
  • 建设用地的分类
  • 一、工业用地的范围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