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1日起,最高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国家赔偿确认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该规定的实施对国家赔偿责任判错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新规定明确规定,除了上诉和审判监督之外,即使没有无罪判决或其他纠正误判的正式决定,个人或团体也可以向管辖法院或其上级法院乃至最高法院申请有关职务行为侵权的确认之诉。这一规定扩大了确认程序的功能,使个人或团体能够更广泛地寻求司法救济。
根据新规定,在提出确认之诉之前,有关当事人必须先尽力通过申诉、审判监督等上诉程序寻求救济,除非已经获得足以证明职务行为侵权的权威性文件(包括无罪判决、纠偏决定等)。这一要求确保了当事人在寻求确认之诉前已经尽力通过其他途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司法救济的效率。
新规定以列举的方式明确了15项判断审判人员职务行为违法性的标准。其中包括司法程序上的诉讼指挥权和法警或执行官的命令权的行使,但判决及其他审判活动并没有明文包括在内。虽然可以使用“其他情形”条款来审查判决内容,但应该慎重使用,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英美传统上的“司法免责(judicial immunity)”原则的影响,将一般意义上的误判问题基本排除在确认之诉的视野之外。
国家赔偿的方式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形式。根据世界各国的国家赔偿法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金钱赔偿是指根据受害人的损害程度计算或估算后,以货币支付的形式给予受害人一定额度的赔偿。金钱赔偿适用于不能返还财产或恢复原状的情况,主要包括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及生命健康权、侵犯受害人财产权且财产已灭失或无法恢复原状的情形。
恢复原状是指赔偿义务机关按照受害人的要求,将受害人的财产或权利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恢复原状适用于应当返还的财产被损坏但能够恢复原状的情况,以及解除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情形。恢复原状的适用范围比民事赔偿中恢复原状的使用范围更广,还包括权利的恢复原状,如恢复原居住地的户口、恢复职级等。
返还财产是指赔偿义务机关将因侵权行为而脱离受害人控制的财产归还给受害人的赔偿方式。返还财产的适用条件主要包括原物存在、比金钱赔偿更为便捷、不影响公务等情况。如果原物已被运往外地或下落不明,返还财产不如金钱赔偿便捷。
国家赔偿责任的归属问题及其理论基础。国家赔偿责任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责任类型,在不同法系中有不同的定位。关于国家赔偿责任的性质,存在多种学说,包括代位责任说、自己责任说等。不同学说对国家赔偿责任的性质有着不同的解释,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国家赔偿责任
特殊侵权行为的定义和种类。特殊侵权行为与一般侵权行为不同,包括国家机关职务侵权、雇员受害赔偿、雇佣人损害赔偿等纠纷。此外,还涉及产品责任纠纷、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等。特殊侵权行为应适用民法上特别责任条款的规定,用于处理致人损害的行为。
国家机关的推荐行为与产品质量法之间的关系,强调国家机关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不应推荐或参与产品经营活动。文章还详细阐述了违反产品质量法的处罚方式,包括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赔偿责任及行政责任,其他相关人的违法行为及责任,以及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的法律
被害人撤诉并不等同于放弃追究法律责任的问题。在公诉案件中,诉讼权属于国家,被害人没有独立的诉讼权利。赔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量刑,但不能成为免罪的依据。即使加害人充分赔偿被害人损失,被害人也不能直接决定公诉案件的处理结果。公诉案件的决定权属于国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