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侵权事实的存在。即行为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未按照著作权法规定的使用条件,擅自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包括表演、音像制品和广播电视节目。
(2) 行为具有违法性。著作权是一种绝对权利,任何人都有义务不侵犯该权利。他人在使用著作权作品时必须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行为人违反了法律规定,其行为即具有违法性。
(3)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所谓过错是指侵权人对其侵权行为及其后果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大多数是故意的,少数情况下可以构成过失。
(1) 混淆行为。即通过擅自使用与他人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近似的标识,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
(2) 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享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的限制竞争行为。
(3) 政府机构的限制竞争行为。
(4) 商业贿赂行为。
(5) 虚假宣传行为。
(6)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7) 低价倾销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
根据该法第六条的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以下混淆行为,以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
(一) 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近似的标识;
(二) 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
(三) 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等;
(四) 其他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
著作权侵权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其中,著作权侵权行为主要包括未经许可使用著作权人作品的行为、行为具有违法性以及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不正当竞争行为则包括混淆行为、限制竞争行为、商业贿赂行为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相关法律知识,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中
小说版权登记的流程及时限,包括登记程序和办理时间。文章还明确了版权登记与注册的区别,介绍了我国修改的《著作权法》中关于著作权的具体权利形式,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同时,文章还提到了数字化形式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以及侵权行为与法律责任。
我国《著作权法》中关于人身权的规定,明确指出人身权是不可转让的。人身权与特定个人密切相关,具有专属性和绝对性,不能用金钱衡量。尽管人身权与财产权有联系,但仅仅是财产关系产生的基础,而不是转让的对象。只有著作权的财产权可以进行转移。
法律上判定剽窃行为的两个标准。首先,需判断被剽窃作品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作品需具备独创性和表现形式。其次,需判断剽窃行为是否超出“适当引用”的范围,超出则认定为侵权。适当引用的具体标准包括引用字数和被引用作品的比例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