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主体 > 债权人 > 提存制度的存在问题及法律规定的差异

提存制度的存在问题及法律规定的差异

时间:2025-03-21 浏览: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21534
【提存】提存原因的详细介绍

问题一:逻辑混乱

现行提存制度存在三个问题:逻辑上混乱、规定的原因不充分以及措辞不准确。

问题二:规定的原因不充分

根据《合同法》第101条,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的情形包括: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债权人下落不明、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然而,《提存公证规则》第5条规定的情形更加详细,包括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或延迟受领债的标的、债权人不在债务履行地又不能到履行地受领、债权人不清、地址不详,或失踪、死亡(消灭),其继承人不清,或无行为能力其法定代理人不清等。

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合同法》未明确是否要求债务届至清偿期,《规则》明确要求债务必须届至清偿期;
  2. 除了共同规定了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作为原因外,《规则》还规定了“债权人延迟受领”;
  3. 《规则》中规定于“往取债务”中,债权人不在债务履行地又不能到履行地受领的,亦作为提存原因,《合同法》则未规定;
  4. 《合同法》中只要求“债权人下落不明”,而《规则》中则要求“债权人失踪”;
  5. 除了以债权人的死亡,且未确定继承人作为共通性规定外,对于债权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于消灭时,其权利继受人不清的,规则也做出了规定;
  6. 除了以债权人丧失行为能力,而其法定代理人未确定作为共通性规定外,《规则》还就债权人不清(死亡或消灭之外)、地址不详做出规定;
  7. 《合同法》有一兜底条款“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故凡规则中明定而合同法中未列举的,皆可入于此条款涵摄之下。

问题三:措辞不准确

在对提存原因的规定上,《合同法》和《提存公证规则》存在一些措辞上的不准确之处。

例如,《合同法》第101条提到的“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从字面上看,其不限于“债务届清偿期”后之拒绝受领,当还包括期前债权人之“拒绝受领”。但根据利益衡量角度,原则上不应允许期前提存。

此外,《规则》第5条第1项中的“债权人延迟受领”应当包括债务届清偿期,债务人提出给付,而债权人不能受领或无法归责于债务人之事由而拒绝受领两种情形。然而,《规则》将“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与“债权人延迟受领”并列,导致所谓的“债权人延迟受领”只指债权人不能受领。

此外,《合同法》中的“债权人下落不明”和《规则》中的“债权人失踪”都指的是债权人所处的一种状态,即债权人离开最后居住地后没有音讯的状况。对于法人或其他组织而言,虽无死亡,但若消灭,则会使债务人不知道谁是债权人。

综上所述,《合同法》和《提存公证规则》在提存原因的规定上存在差异,并且在措辞上也存在一些不准确之处。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债务人提前还款的利息支付问题

    债务人在债务未到期时提前还款的利息支付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债权人应接受提前还款,但债务人需按照实际借款期间支付利息。案例显示,除另有约定外,借款期限内的利息不因提前还款而免除。解决方法为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合同期限支付利息。

  • 债权人对非法人财产的分配申请

    债务清偿与债权人权利方面的问题,主要关注债权人对非法人财产的分配申请。法律明确规定自然人应承担自己的债务,债权人可要求分配债务人的财产清偿债务。同时,涉及民事诉讼中采取的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非法拘禁或私自扣押他人财产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

  • 借款抵押纠纷债权人行使抵押权的法律途径

    关于借款抵押纠纷中债权人行使抵押权的法律途径。文中介绍了借款合同与抵押合同的有效性,指出债务人未按约定还款的违约行为,并阐述了债权人行使抵押权的合法依据。同时,还说明了债权人可以通过协商、起诉或仲裁等方式行使抵押权。律师建议债权人在行使抵押权时应遵循

  • 债务人无偿赠与财产行为的法律后果

    债务人无偿赠与财产行为的法律后果。债务人此举旨在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利益,属违法行为。债权人可依法行使撤销权,向法院请求撤销财产赠与行为,并申请财产保全,提起民事诉讼,以保护自身债权安全。行使撤销权的条件和程序,以及撤销权的期限也进行了详细阐述。

  • 通告和公告
  • 5厘利息是否属于高利贷
  • 防范赊账交易中货款流失的方法与技巧
债的主体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