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平台是指兼具实力与信誉的独立第三方通过与国外各大银行进行签约,针对网络交易提供支持的一个平台。通俗的讲,其实它就是一个“中间件”或“技术插件”,将商家与银行联系起来,利用自身的实力和信誉保障买卖双方的网络交易正常进行。纵观国内市场,目前现有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即独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与非独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状况。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行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第三方支付平台市场规模由2008年的270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9.31万亿元。2011年5月18日,支付宝、快-钱、拉*拉等27家企业首批获得央行颁发的业务许可证,成为第一批拥有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截止2015年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共发放270张牌照。面对有限的市场和用户,第三方支付平台出现恶性竞争,使消费者成为这场战争最终的受害者,此时发展行业规范刻不容缓。
为了真正管理和监督第三方支付平台,应通过法律明确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性质和业务范围,以明晰其应受谁监管,受到怎样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2010年之后,人们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资金安全问题存在很多担忧,其中最大的担忧就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因其运营特点而拥有的大量客户备用金的安全与归属问题。关于如何存管客户备付金这一问题,《征求意见稿》第四条、《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支付机构应当将客户备付金存管在商业银行的专用存款账户中。并且支付机构只能选择一家银行作为备付金的存管银行,且商业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只能开立一个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相较之前混乱的备付金托管现象,新的法规中要求“只能选择一家银行作为客户备付金托管行”,使第三方支付平台存款账户数量锐减,有效的降低了监管难度。但是,这种新型的银行与支付机构协商监管模式是否能正常运作还有待时间的考察,毕竟被选中的商业银行在现实中能否做到真正公平、独立监督和管理第三方支付平台,我们很难给出定论。
认真解读相关法规后发现,虽然法规明确承认备付金孳息应归属客户本身,但该部分孳息的实际支配权仍由支付机构掌握,这种将所有权本属于客户的备付金孳息交由支付机构全权支配的做法并不合理。既然在整个过程中,第三方支付平台只起到暂时保管备付金的作用,客户拥有备付金的所有权,那么支付平台就没有理由支配客户备付金孳息,我们不妨借鉴《证券法》中关于“证券市场如何支配客户申购新股时资金冻结产生的利息收入”时的做法,专门为备付金孳息设立风险保护基金,这种方法既保护了客户的资金安全又巧妙地将利益返还给客户本人。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现状,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了规范行业发展,法律定位需要明确,备付金管理制度也需要完善。包括备付金的存管在银行、监管模式的有效性以及备付金孳息的归属问题等方面都需要重视和解决。同时,借鉴其他领域的做法,为备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支付、资金融通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形态。目前主要表现为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众筹和P2P网贷。然而,互联网金融也存在一定的刑
现在互联网金融监管将触角伸向第三方支付业务,其主因是基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特征所决定的。目前,已彻底实现银行级的风控与安全保障力。使用个性化的支付卡号,可有效避免网上支付过程中银行卡号的泄露。
信用卡是银行或其他财务机构签发给资信状况良好人士的一种特制卡片,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凭证。电子信用卡网络支付模式可以分为无安全措施的电子信用卡支付模式、借助第三方代理机构的电子信用卡支付模式、基于SSL协议机制的电子信用卡支付模式和基于SET协议机制的电子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