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人民法院在审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时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需要从立法上细化相关法律规定。首先,要明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性质、赔偿范围、赔偿标准和赔偿数额等。其次,要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制度。当受害人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财产线索并申请保全时,有权机关应该受理,不得推诿。此外,应该扩大诉前财产保全的范围,将保全的财产扩大到犯罪嫌疑人的所有财产。最后,要加强刑法、刑事诉讼法与民法、民事诉讼法之间的衔接,明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应当适用民法、民事诉讼法的范围和方式。
刑事诉讼立法应当明确规定被告人履行民事赔偿义务的表现作为量刑的情节之一,以鼓励被告人积极履行法院判决。这与国际刑事诉讼立法的趋势相符。例如,《德国刑法典》第四十六条规定,量刑时应考虑“行为人行为之后的活动,特别是其补偿损害的努力以及行为人实现与被害人和解的努力。”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韩国、俄罗斯等国的刑法典也有类似规定。我国的司法解释也确认了这一原则,并规定被告人家属自愿代为履行赔偿义务也视为被告人积极履行义务的表现。然而,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如何操作并没有具体的规则可循。因此,立法应当确立民事赔偿与刑罚适用的科学平衡规则,以提高量刑的公正性。
目前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庭审程序一般忽略了对被告人的财产状况和财产线索的调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法院应当告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其应主动向法院提供被告人的财产状况和财产线索。在庭审中,应当将重点放在对被告人的财产状况的调查上,以便为案件审结后的执行工作打下基础。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能否调解,一般取决于被告人的悔罪表现和赔偿能力,同时也取决于原告人主张的赔偿项目和数额是否符合实际损失和法律规定。在调解阶段,人民法院应当尽力挖掘调解的可能性。对于愿意赔偿但以没有赔偿能力为由表示赔偿不留余地的被告人,应当告知其“被告人已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的情节予以考虑”,以促使被告人在争取从轻处罚的基础上,尽力进行赔偿。对于一些过于扩大损失、主张不符合实际情况和法律规定的受害人,应当耐心细致地进行工作,使其理性地提出赔偿主张。通过重视法庭调解,可以提高调解的成功率,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的问题。
在刑事附带民事执行过程中,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需要加强联系和沟通。为了避免被执行人的财产被转移或隐匿,审判部门应当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调查被告人的财产状况并将清单附在卷宗中。在执行程序中,执行人员需要了解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时,可以与审判人员联系,调阅卷宗,以确定执行方向。
执行人员可以将刑事附带民事执行的情况通报被执行人所在的服刑机构,服刑机构可以根据被执行人在服刑期间的表现和履行民事赔偿义务的情况,决定是否减刑或假释。在决定减刑或假释时,被执行人履行民事赔偿义务的表现只能作为参考条件之一,并且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因犯罪遭受严重损害从而导致其生存或生活受到直接影响而又无法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途径获得足额赔偿的被害人及其亲属,通过法定程序请求国家补偿全部或部分损失的制度。该制度的理论依据是国家责任。国家垄断了暴力打击犯罪的权力,个人已将保护自己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权利交给国家来行使,因此国家应当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如果国家不能有效抑制犯罪,又不允许私刑存在,那么当被害人的人身和财产受到犯罪行为侵犯后又无法从加害人处获得有效赔偿时,国家应当给予被害人补偿,这是由国家义务所衍生的国家责任。
为了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我国可以总结国内法院的成功做法,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通过制定专门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法,明确补偿机关、补偿对象、补偿来源、补偿范围、补偿标准、数额计算和补偿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并不是增加国家职责和负担,而是国家履行职责的进一步体现。该制度的建立可以解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的问题,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体现司法为民的价值追求。
一起由于被告对原告某物业造成妨害而引起的纠纷。原告为某物业业主,被告与原告存在特定关系。原告发现其物业出现问题并向物业公司反映,经物业公司检查,问题由被告造成。原告多次要求赔偿并解决问题,但被告拒绝协商。因此,原告依照我国《物权法》和《民法通则》提起
行政强制执行的机关以及相关的法律程序和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强制执行的机关可以是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的相关程序和规定,包括判决、裁定、上诉、申诉等方面的内容。整个文章的法律程序严格
故意伤害罪适用取保候审的相关问题。依据我国法律,是否适用取保候审需要根据犯罪情节确定。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如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有特殊情况如疾病、怀孕等,可申请取保候审。同时,取保候审的保证人需满足无牵连、有能力履行义务等条件,并由公安机关执
刑事案件重新审判后的处理原则及不同结果。重新审判应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措施。重新审判的结果包括驳回申诉或抗诉、改判、撤销原判并重新定罪量刑、发回重审等。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刑事诉讼二审应当发回重审的情形,包括原判决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