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以合同为掩护、手段隐蔽、情况复杂的诈骗犯罪。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的性质认定,应当参照我国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根据合同法第二条的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除了婚姻、收养、监护等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外,债权合同、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土地使用转让合同等民事合同都属于合同诈骗罪的范畴。此外,一些不直接发生债权关系的合伙合同、联营合同、承包合同等也应当纳入考虑范围,因为这类合同侵害的客体是市场经济秩序。
“非法占有目的”是合同诈骗罪中的主观问题。关键在于确定“非法占有目的”是在何时产生,是否必须在合同签订时就存在,或者能否在合同签订后产生。对于常见的“借鸡下蛋”和“拆东墙堵西墙”的行为,如何认定也是一个问题。从理论上讲,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必须是明知自己是在利用经济合同,以欺骗手段,实施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只有直接故意才能构成合同诈骗罪,过失和间接故意不能构成该罪。
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进行经营,如果盈利了可以履行合同,亏损了则无法返还骗取的资金。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拆东墙补西墙”或“借鸡下蛋”。在实践中,这类情况往往难以确定事实,特别是对于“成功胜算机会很少,毫无希望”的情况,很难确认是“借鸡下蛋”的主观心理还是合同诈骗的心理。因此,一般情况下会在签订合同时就认定有犯罪故意。但如果确实有证据能够确定是“借鸡下蛋”的事实,应当按照民事欺诈处理。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非法集资罪中的主犯和从犯的区别及其在非法集资案件中的作用。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处罚严厉;从犯起次要、辅助作用,处罚较轻。集资诈骗罪方面,根据非法集资数额的大小和情节,法律规定有不同的刑事处罚。非法集资数额的认定有明确规定,以追究违法行
一起刑事发回重审案件的具体过程。案件涉及被告人牛XXX被指控犯诈骗罪,且他对部分指控供认不讳。法院最终认定其犯有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罚款人民币10万元。同时,被告人被要求退还部分被害人的钱财。案件经过二审后,因证据不足,部分指控未予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