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履行劳动权利和义务时存在的一种既成事实,客观存在的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关系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应当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上并未签订合同。
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是通过口头问答等方式达成劳动关系。
指在租赁合同、承包合同、兼并合同等其他合同中规定了职工的安置条件和待遇问题。
指劳动合同期满后,双方未进行终止手续或未签订新的劳动合同,但劳动关系仍然存在。
指劳动合同缺少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或部分内容违法,导致合同无效,但劳动关系仍然存在。
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的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用人单位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到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当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可以参考以下凭证来确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包括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包括“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包括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包括劳动者的考勤记录。
包括其他劳动者对劳动关系的证言等。
其中,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招聘记录、考勤记录的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在实践中,有些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只要存在实际用工,就可以认定劳动关系的存在。因此,劳动关系的认定只是一个认定标准和举证的问题。
理论上,认定劳动关系的基本标准应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管理与被管理、指挥与被指挥、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辅助标准包括: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条件。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合同,但同时具备上述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劳动关系既具有法律上的平等性,又具有实现这种关系的隶属性。平等性是由劳动力市场等价交换原则决定的,表现在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或服务,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双方之间形成的是一种等价有偿的关系。但这种平等性只是体现在劳动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双方是否建立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的条件、内容可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确定。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平等关系即告结束,劳动者作为用人单位的职工必须服从用人单位的支配或指挥,必须遵守用人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此时双方形成了管理与被管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劳动关系同时涉及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包工头签订劳动合同时的效力问题。由于包工头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劳动者与其签订的劳动合同可能无效。当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者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文章强调了在建筑行业中确定劳动关系的责任,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同时,农民工需要注意保存
保险合同中投保人的变更流程及所需手续。变更投保人需经过原、新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同意,并提供相关文件。对于因原投保人身故等原因变更的,还需提供死亡证明等文件。更正信息时需投保人本人签字。涉及投保人保障责任的险种变更时需填写健康告知书。部分信息变更可通过
农民工如何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包括通过协商、咨询热线电话、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寻求工会帮助、向政府投诉、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和提起诉讼等方式维权。对于无力承担诉讼费用的农民工,还可以申请免费法律援助。
临时工伤亡的赔偿标准,包括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具体金额和发放条件。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工伤认定的情形以及工伤与公伤的区别。赔偿标准根据职工的工资和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进行计算,适用范围包括普通事业单位职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