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凡是了解案件情况的人都有提供证据的义务。因此,在刑事案件中,证人是可以提供证据的。然而,证人提供的证据必须是真实合法的,不能提供伪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证人的证言必须经过公诉人、被害人、被告人和辩护人双方的质证,并经查实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当法庭查明证人有意提供伪证或者隐匿罪证时,应当依法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凡是了解案件情况的人都有提供证据的义务。然而,身体或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无法辨别是非或无法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于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行为,如果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应当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刑事诉讼收集和审查证据的目的是为了指控和证明犯罪。因此,任何指控犯罪的证据都必须依法经过庭审质证和认证。未经庭审质证、认定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对于一审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二审出现新的证据、在当地影响重大、被告人提出无罪辩解以及对适用法律存在重大争议等案件,应积极商请公诉机关及时开庭审理。通过开庭审理,如果发现一审认定的证据和事实确有错误,必须改判和发回重审时,二审法院应遵循以下原则妥善处理:
1. 改变事实认定有利于被告,经二审开庭质证、认证后,公诉机关对改变的事实无异议的,二审可以直接改判。
2. 改变事实认定有利于被告人,但公诉机关对改变的事实有异议的,应当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理由裁定发回重审。
3. 对于重罪轻判,按现有规定,二审法院无法纠正,内部监督出现空档,因此,连同轻罪重判一道,应建议检察机关依法予以抗诉。
证据是构成案件事实的锁链,没有证据就没有事实,缺乏证据就无法构成证据锁链。对于每一个案件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客观真实性,必须进行甄别评判,以准确确定案件的事实并作出公正的判断。对于侦查机关工作人员、律师和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程序或使用其他不正当的方法获取的刑事非法证据,根据“两高”规定,言辞证据属于非法证据,一律不予采信。对于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如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等,法律法规没有禁止性规定,因此,在审判中,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应当予以采信。同时,法官不宜自行收集证据,尤其是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以确保中立和公正。
刑事案件证据和事实的审查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动态过程,对于证据是否清晰明了的判断和认定,必须采取宏观、辩证的动态和法律的观念。现在,有些领导、公务员及司法人员对于刑事案件证据和事实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静止、微观和有利于自己的层面,而不是采取宏观、辩证的动态和法律的观念去认识。这样就难以判断证据是否清晰明了,容易导致错误判决。
“定型”是指案件事实有证据固定,被证明的事实坚定不移,尤其是被证明的主要事实处于静态,不会变动、不能变动。只有案件事实定型才能确定案件事实的性质和法律属性。“同一”是指在证据的认定上排除了推断性、可能性,只有唯一性,即排除了各种合理的怀疑,使侦查、控告、辩护、审判的认定达成一致,不产生异议。要不断强化“疑罪从无”的司法理念。当案件事实和证据存在疑点,并处于“两可选择”的时候,应本着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不予认定。当被告方提出侦查机关有刑讯逼供行为时,应按照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由侦查机关予以举证。如果侦查机关不能举证证明自己没有实施刑讯逼供行为,对被告方的辩护意见应予采信。
电话录音作为视听资料证据在民事案件中的法律规定。在合法手段取得且不侵犯他人隐私的情况下,电话录音可以作为有效证据使用。根据相关规定,合法获取的电话录音内容若与案件相关并能证明事实,法院会确认其证明力。但当事人需注意合法获取手段,并准备应对对方可能的异
同案犯供述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据种类及其法律地位。同案犯供述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范畴,需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同时,探讨了刑事案件中“另案处理”的适用条件,包括多种情形下的规定和审查监督机制。在实际操作中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解决
侮辱罪的管辖法院确定方式。刑事案件一般由犯罪地法院管辖,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分子实际取得财产的地点。被告人的居住地也可管辖。对于通过网络实施的侮辱罪,被害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如证据不足,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自诉案件和公诉案件的提起条件和处理方式。自诉案件需被害人提供证据,法院认为证据不足可劝撤或驳回。轻微刑事案件可自诉或公诉,如被害人直接起诉至法院证据不足,可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转入公诉程序。公安机关侦查结束后应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