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制度作为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在近代逐渐超出了民商法范畴,扩展到了法律的各个部门和法学的各个领域。合同涵盖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外延扩大而内涵减少,合同已经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法律制度。
在罗马市民法中,契约形式严格要求,当事人的意愿反而不重要。但是在罗马万民法中,诺成契约与市民法中的要式契约完全不同,契约的成立只需要当事人的意思一致,不需要任何形式,而且契约只能在当事人都同意的情况下解除。缔约形式被排除在契约有效要件之外,成为当事人内在意愿的象征。罗马市民法中的诺成契约不仅确立了现代契约概念,也是契约自由原则的源头。
近代民法继承了罗马法的契约自由原则,并进一步发展,成为近代合同制度的核心和灵魂。契约自由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方面,契约是基于当事人相互一致的意见;另一方面,契约的产生不受政府和立法干涉等外部拘束的影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契约自由的精神表现为契约是当事人相互同意的结果,也是自由选择的结果。
然而,契约自由与现实生活存在巨大差距,只有在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现代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政府干预理念的发展导致了契约自由原则的衰落,契约自由与契约正义的冲突使其地位不再至高无上,不得不受到限制以维护契约正义。这些变化表现在诚实信用原则的繁荣、附随义务的强制性、缔约上的过失和禁反言规定、立法和司法对合同的干涉等方面。
近代民事合同制度的发展,使合同作为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协议形式日益突出,当国家立法和司法对合同进行强制性约束时,合同不再仅仅是当事人共同意愿的体现,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普遍意愿。合同逐渐成为一种形式。
虽然民事合同呈现出由意思自治的实质向形式化发展的趋势,但意思自治仍然是合同的本质,只有在意思自治与社会正义发生冲突时,才会被舍弃。然而,在民事合同领域,意思自治始终是合同的本质方面。其他法律部门利用合同形式实现本部门法的目标或改善调整手段的思路,形成了行政合同、经济合同和劳动合同等合同制度。
需要清醒认识的是,在民法以外的法律制度中,所谓的合同仅仅是确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形式,不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民事合同的意思自治本质。其他合同的产生是其他法律部门对民事合同的借鉴结果,是一个剔除本质、仅留形式的过程。
环境法可以借助合同这一外在形式,建立统一的环境合同制度,以实现环境法的目标价值。在环境法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利用合同制度进行环境使用权交易、旅游资源利用、水权转让等行为。研究这些法律现象可以整合合同制度理论和环境法理论,并加以抽象和深化,从而完善环境法理论和制度体系,促进环境法的实践发展。
农民工工伤事故的处理程序及相关补偿。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用人单位需及时救治并备案。工伤认定流程包括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农民工可获得多种形式的补偿,如医疗费、伤残补助金等。如缺乏劳动合同或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可先确认
非金钱债务的履行问题,包括不能履行的法律依据和法律后果。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时,对方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要求履行,但也存在不能要求履行的情形。根据不能履行的具体原因,法律后果有所不同,包括因债务人原因导致的履行不能、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原因导致的履行
未签订劳动合同后辞职是否可以申请补偿金的问题。依据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辞职时可以申请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需支付二倍工资。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如何签订劳动合同,包括检查企业是否合法注册、确保劳动者与企业地位平等、使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
农村承包经营合同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发包阶段、签订阶段和履行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文章也介绍了农用土地的用途管理制度,强调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并提出建立健全土地产权登记制度以及国家采取必要的法定形式实行土地用途管理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