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法定的担保形式,保证担保的法律关系应当适用《担保法》的规定。保证作为一种形式,其法律性质与保证担保不同,因此不属于担保的范畴。因此,在处理保证合同纠纷时,法律依据应当是《担保法》。除非合同双方在条款中事先约定,保险公司无权要求银行必须先处置抵押物后才能行使索赔权。
保证担保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一种法定担保形式。保证合同的核心内容是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保险是一种保险手段,旨在转嫁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的风险给保险人。保证保险合同的主要内容是经营信用风险。
涉及保证合同的法律主体是债权人、债务人和保证人。而保证保险合同的主体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人。在购房借款合同中,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即为债务人和债权人。保证人履行保证责任无需对价条件,而保险人履行保险责任是以收取保险费为前提,表现为双方有偿的权利义务关系。
保证合同是购房借款合同的附属合同,与主合同存在主从关系。保证合同不能独立存在,它以主合同的存在为前提。而保证保险合同与主合同之间不具有主从关系,两者并存。保险合同一经成立就产生独立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合同是单务无偿合同,而保证保险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
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失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当事人未对保证担保的范围做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保证人应当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而在保证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履行保证保险责任仅限于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限度内的贷款本金和利息,违约金、逾期利息、罚息等不属于赔偿范围。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当债权人请求保证人履行保证责任时,保证人可以在主合同纠纷经审判或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拒绝承担保证责任。而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取决于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即投保人未能按期履行约定的还款责任事实是否发生。除非法律或保证合同另有约定,保证人一般没有实体法上的免责事由。而保险人在履行赔偿义务时,可以根据合同约定的免责事项如战争、行政或执法行为以及被保险人未对投保人进行资信调查等情况免除保险责任。
借款合同担保的无效情形,包括担保主体不合格、单位内部机构或职能部门的担保无效、公司董事、经理的私自担保无效、欺诈、胁迫、恶意串通造成的担保合同无效、以禁止流通物提供担保的合同无效、未经批准及无权设立的对外担保无效以及主合同无效等情况。同时,文章还涉及
中国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的相关问题,阐述了境内机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金融机构等不能自主对外担保的原因。对外担保包括保证、抵押或质押担保等,但留置和定金不包括在内。根据担保法和司法解释,某些对外担保的合同无效,如未经批准或登记对外担保、为境外机构向境内债权
先成立租赁关系后设定抵押权的情况,涉及相关法律法规如《合同法》和《担保法》。在租赁期间,即使所有权发生变化或抵押人将已出租的财产抵押,租赁合同仍然有效。抵押人应告知承租人和抵押权人关于已出租的事实,否则需承担赔偿责任。这种制度体现了租赁权的物权化原则
担保合同中的保证期间,介绍了保证期间的被动性和主动性的概念及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同时阐述了保证期间的免除条件和特征。保证期间是保证人在担保合同中能够容忍债权人不积极行使权利的最长期间,也是保护债权人利益而设立的法律制度。在保证期间内,债权人必须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