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诉讼与传统民事诉讼相比,具有新的特点。其中一个特点是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不对等。在现代社会中,大型跨国企业占据着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与单个消费者相比,它们的实力无法相提并论。
随着现代企业规模的扩大,一个企业的产品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受害范围往往很大,甚至涉及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在这种情况下,纠纷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受害的消费者个人,还可能涉及到重大的社会利益。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消费者权益诉讼不再等同于传统的民事诉讼,它具有现代型诉讼的某些特点,并且由于其独特性,与传统的民事诉讼制度存在一定的不相容之处:
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一对一诉讼中,涉及的金额往往很小。在传统的民事诉讼中,消费者需要自行支付诉讼费用,而商家的诉讼费用可以从经营成本中支付。为了追求“小额的公道”,消费者可能会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而商家可以委托律师与消费者进行持久的拉锯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受害的消费者在权衡利弊后,往往放弃通过司法途径维权,使不法经营者逍遥法外。
在群体性消费者权益纠纷中,虽然总体规模和金额很大,但单个受害者所遭受的损害往往较小。在传统的民事诉讼体制下,如果单个消费者仅依靠个人力量追求合理赔偿,可能得不偿失,只能选择放弃权利。然而,众多消费者放弃权利的累积,实际上是对经营者的纵容。由于司法制度与现实脱节,导致正义的缺失,这是司法制度本身的遗憾。
消费者权益纠纷往往涉及面广泛,一个纠纷可能导致成千上万个诉讼。按照传统的民事诉讼理念和制度,逐个解决是不现实的。即使成功解决,也会对司法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
消费者权益诉讼的特点及其与传统民事诉讼的不相容之处。消费者权益诉讼具有消费者与经营者不对等、群体性和公益性等特点。与传统的民事诉讼相比,消费者权益诉讼在个体消费者诉讼金额较小、群体性纠纷中单个受害者损害较小以及涉及面广泛等方面存在不相容之处,导致部分
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在没有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或者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款规定的机关或者组织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
法院起诉侵占他人财产几个月左右时间可以判决,法院审理民事案件,自立案之日起三到六个月内审结。《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提起讼诉的消费者必须是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款“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的规定,消费者向人民法院提出消费者权益争议纠纷的诉讼时,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既要提出当事人之间存在民事法律关系的事实:同时还要有当事人的民事权益受到损害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