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劳动监察
劳动纠纷属于劳动监察的范围,当事人应填写《投诉登记表》。如果属于劳动仲裁范围,当事人则应填写《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
2. 调查取证及处理
符合立案条件的劳动纠纷,劳动监察将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及询问情况进行调查取证,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责令改正、行政处理、行政处罚等处理。劳动监察应在立案之日起60日内结案,如因案情复杂无法结案,可经上级领导批准延长30日。
3. 劳动仲裁
属于劳动争议的纠纷,当事人应申请由区劳动仲裁委员会执行立案、开庭、裁决程序。劳动仲裁应在受理申请之日起45日内结束,如案情复杂需要延期,可经上级批准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5日。
1. 学法懂法用法
劳动者应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律。劳动者需增强法制观念,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提高自身素质。在发生争议纠纷时,可以及时请工会维权或聘请律师代理,寻求法律援助。
2. 收集证据
劳动者应注意收集与劳动关系相关的证据,以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例如招工招聘记录、考勤记录、工资支付凭证、保险缴纳记录、工作证、出入证、工作安排、开会通知、报销单据等。同时,还应取得用人单位单方面终止劳动关系的证据,如书面解除劳动关系通知、谈话记录、证人证言、公司发文等。如果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或故意拖延不续订劳动合同,则应尽量取得相关证据,如谈话记录、证人证言、单位要求填写的表格、单位拖延续订的口头录音或书面证明等。
3. 解决途径
一旦取得上述证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纠纷。如果协商不成,劳动者可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应在申请之日起30日内结束,超过期限视为调解不成。如果协商和调解均不成功,劳动者可以直接申请劳动仲裁。劳动者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逾期申请将不予受理。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即劳动者知道或应知道其权益被侵害之日。
关于劳动者年休假的相关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劳动者的年休假是基于累计工作时间来计算的,即使在当前公司工作不满一年,只要累计工作时间达到,就有权利享受年休假。年休假的计算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累计工作时间、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以及跳槽人员的年
工伤待遇作为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及相关的法律流程。文章指出,工伤纠纷需先经过劳动仲裁,之后如不服可提起诉讼。同时,文章强调了工伤赔偿的诉讼时效从伤残评定之日起计算的重要性,并指出许多工伤职工因不熟悉法律法规而失去申诉机会。劳动部门的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鉴
如何确定培训费用的范围,包括不同种类的培训及其相关费用,如上岗和转岗培训、岗位适应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等。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员工是否需要返还企业培训费用的问题,指出解决此类纠纷需要遵循确定培训事实、培训费数额、劳动合同约定等原则,并介绍了《劳动合同
自动离职未签合同情况下劳动纠纷的调解方法。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劳动关系证据十分关键,包括工作证、工资记录等。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未签合同自行离职需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劳动者应收集证据,通过合理方式解决纠纷,如主张未签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