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放工资记录是确认劳动关系的一项条件。根据劳动法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以下情形,劳动关系就会成立: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必须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并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必须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劳动关系是基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生产要素的结合而产生的关系,而劳务关系则是基于双方的约定。
劳务关系主要由民法、合同法、经济法调整,而劳动关系则由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规范调整。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不能同时都是自然人或法人/组织。而劳务关系的主体可以是法人/组织和公民,也可以是公民与法人/组织。
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间存在着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即行政隶属关系。劳动者除提供劳动外,还需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服从其安排和遵守规章制度。而劳务关系的双方主体之间只存在财产关系,彼此之间无从属性,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也没有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提供劳务服务,用人单位支付劳务报酬,各自独立且地位平等。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名义进行工作,其提供劳动属于职务行为,由用人单位承担法律责任。而在劳务关系中,提供劳务的一方以本人的名义从事劳务活动,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在提供劳务过程中由于劳务者自身的过错给第三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该损害与雇主无关。
赖某与钢管公司、成教学校之间签订实习协议后,在工作期间受伤,关于劳动关系的认定问题。认定原告与被告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理由包括:原告不属于在校学生实习,符合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实习协议不应成为认定劳动关系的障碍。因此,原告有权要求确认劳动关系的存在,享
劳动关系在劳动仲裁中无法一裁终局的情况,并详细列举了劳动纠纷仲裁可以一裁终局的几种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劳动争议的定义,以及起诉状和劳动关系的区分。劳动者在维权时需先确认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区分事实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关系。
如何确认劳动关系是否存在的方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可以通过工作证、工资卡交易记录、工资条、工装、个税完税证明、考勤记录等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同时,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提供了认定劳动关系和劳
工伤索赔的相关程序,包括提交材料、工伤认定程序、行政诉讼程序、确认劳动关系的仲裁和诉讼程序以及工伤认定行政复议程序等。劳动者在遭受工伤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来申请工伤认定和索赔,包括提交相关材料、经过工伤认定、行政诉讼、仲裁和诉讼等步骤,最终得到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