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争议仲裁期间,劳动者若保持正常上班状态,即劳动关系仍然存在且有正常工作表现,劳动者有权要求支付工资。如果劳动者没有上班并且未请有薪假,或者已经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工资支付的,用人单位可以不予支付。
然而,如果是由企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员工提起“要求恢复劳动关系”的仲裁或诉讼请求,并且最终员工的请求获得支持,那么在仲裁或诉讼期间,公司应按照员工正常上班的情况向其支付劳动争议期间的工资。
如果员工没有提起此类请求,只是要求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并获得经济补偿或赔偿,那么就不能再要求支付仲裁期间的工资。
因此,是否需要在仲裁期间支付员工工资,关键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劳动关系是否继续存在;二是员工是否提供了正常的劳动。
在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情况下,首先应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如果协商无法解决,可以通过以下法律途径来解决:
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情况。监察机构将会介入调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可以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要求对用人单位的拖欠工资行为进行仲裁。仲裁委员会将组织调解或进行仲裁,以解决劳动争议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如果仲裁无法解决争议,劳动者还可以选择通过诉讼途径来解决。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并通过法律程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劳动争议期间的工资支付问题。劳动者在仲裁期间如保持正常上班状态并有正常表现,可要求支付工资。若未上班且未请有薪假或已解除劳动关系,通常不予支付。若企业单方面解除合同,员工提起恢复劳动关系请求并得到支持,应支付仲裁期间工资。解决拖欠工资可通过协商、投诉
工地工资拖欠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维权途径。首先可以尝试与雇主协商解决,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仲裁或采取法律维权措施。投诉途径包括向劳动局和劳动仲裁委投诉。维权时需注意确认劳动关系、与雇主协商、及时搜集证据并申请劳动仲裁,如仲裁结果不满意
企业拖欠工资的法律责任及索赔途径。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企业拖欠工资应承担法律责任,并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以通过电话投诉、申请支付令、申请劳动仲裁和强制执行、要求加付赔偿金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员工工伤九级伤残的赔偿问题。公司应支付治疗期间费用,包括医疗费、康复费和工伤期间的工资等。员工还可以领取社保支付的一次性伤残补偿金,金额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此外,员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时,可以领取由企业支付的一次性就业补偿金和一次性医疗补偿金,具体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