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争议仲裁期间,劳动者若保持正常上班状态,即劳动关系仍然存在且有正常工作表现,劳动者有权要求支付工资。如果劳动者没有上班并且未请有薪假,或者已经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工资支付的,用人单位可以不予支付。
然而,如果是由企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员工提起“要求恢复劳动关系”的仲裁或诉讼请求,并且最终员工的请求获得支持,那么在仲裁或诉讼期间,公司应按照员工正常上班的情况向其支付劳动争议期间的工资。
如果员工没有提起此类请求,只是要求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并获得经济补偿或赔偿,那么就不能再要求支付仲裁期间的工资。
因此,是否需要在仲裁期间支付员工工资,关键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劳动关系是否继续存在;二是员工是否提供了正常的劳动。
在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情况下,首先应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如果协商无法解决,可以通过以下法律途径来解决:
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情况。监察机构将会介入调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可以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要求对用人单位的拖欠工资行为进行仲裁。仲裁委员会将组织调解或进行仲裁,以解决劳动争议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如果仲裁无法解决争议,劳动者还可以选择通过诉讼途径来解决。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并通过法律程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退休职工返聘与劳动仲裁的关系。根据法律规定,退休职工返聘引发的争议不属于劳动仲裁范畴。文章还介绍了退休职工返聘的条件和规定,以及聘用退休返聘人员的风险规避方法,包括购买商业意外险、签订协议、加强内部管理和建立安全生产体系等措施。
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条件和注意事项。主要包括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完成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的程序以及提前通知或支付工资等条件。同时,HR还应注意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供具体考核证据和合理调岗等事项。证据方面,需关注证明不胜任工作的
劳动争议期间的工资支付问题。劳动者在仲裁期间如保持正常上班状态并有正常表现,可要求支付工资。若未上班且未请有薪假或已解除劳动关系,通常不予支付。若企业单方面解除合同,员工提起恢复劳动关系请求并得到支持,应支付仲裁期间工资。解决拖欠工资可通过协商、投诉
如何规避辞职风险并争取离职补偿金。首先,劳动者应合理选择辞职理由并遵守劳动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其次,劳动者应注意搜集保存与劳动关系和工资标准相关的证据,以防公司否认劳动关系或工资标准。最后,劳动者应注意索要经济补偿金,了解支付标准并争取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