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客观上的混淆,不同商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了经济秩序的打乱,进而产生了一种法律现象。这种混淆往往以持有合法权利的形式表现出来,即权利冲突的形式。而在解决权利冲突时,主观上的混淆是法律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我国现行法律对商号权的保护存在不足。商号权没有被作为与商标权并列的知识产权来保护,而只被视为人身权中的企业名称。此外,我国的商号立法层次较低,导致商号保护力度不够。目前,商号权在与商标权发生冲突时并未明确具有"在先权"的地位。
商标和商号的法律规定缺乏协调。各国立法普遍对商标和商号进行协调规定,相互制约。然而,我国目前对企业名称登记和商标注册的规定分别由《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和《商标法》调整,这为恶意侵权行为提供了机会,加剧了商标权与商号权的冲突。
现行的一些解决商标权与商号权冲突的规范,包括司法解释,尚未明确具体操作方法,缺乏可操作性。
灵活运用现有法律规定,保护合法的在先权利人的利益。在处理两权冲突时,特别是现有法律对在先商号权保护未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可利用《不正当竞争法》总则的规定来保护。对总则条款和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弹性解释和运用,是保护商号权人和商标权人合法利益的最后手段。
赋予商标和商号合理的法律地位。应改变传统观念,给予商号应有的知识产权保护地位。这是解决商号权和商标权冲突的前提条件。建议在《民法通则》的知识产权一节中增加商号权保护的规定,同时从人身权一节中删除相关规定,以符合国际惯例和商业名称权的属性,完善我国的权利划分体系。
完善商号与企业名称的定位,提高商号的立法层次。只有提高商号的立法层次,才能增强企业和全社会对商号专用权的重视,加强行政和司法机关的执法力度,打击侵犯商号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借鉴国际做法,制定《商业登记法》等法律,对商号的取得、转让、评估、继承、侵权责任及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使商号的内容更加系统化。对那些经长期使用已上升为商品标识的商号,可在《商标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进行专门保护或规制。
构建统一的商号法律保护体系。在商号的法律保护中,应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自愿注册与强制注册相结合的商号使用原则,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赋予商号全国性的法律保护效力,消除商号保护在地域上的差异性。
注重商号权保护的法律协调。应加强各法律对商号保护的协调,除了在基本法中明确商号权的法律地位,引起人们对商号权的重视和法律意识外,还可改进《反不正当竞争法》,设定兜底条款,及时规范经济生活中新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改进立法技术,以指导司法实践。明确将商号权作为在先权利之一。一方面,应明确界定在先权利的范围,包括他人或他人已享有的民法或其他知识产权法所规定的权利。另一方面,对在先权利的构成应有严格要求,非正当权利人不能主张在先权利。在解决两权冲突时,应将混淆危险作为条件,对商号的保护可以设定一定的要求,如物的标识使用和知名度等。同时,重视利益的平衡,除了保护在先权利原则外,还应注重公平和平等原则,避免偏袒一方。
商号权的法律定义和主体。商号权是商事名称权,指商人对其商号所拥有的权利,包括使用权和专用权。商号权的主体是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不允许多个商事主体共有一个商号权。商号权的客体是依法核准注册的商号,不同国家对此有不同规定。商号权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双重属性
企业商号的变更及登记程序。企业名称可变更,但必须在变更决议作出后30天内申请变更登记。变更登记需提交相关文件,包括变更决议、申请书等。商号权具有区域性、公开性和转让性特征。除全国知名企业外,其他商号只能在登记地区享有专有使用权。
商号申请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包括避免与国家名称、党政机关名称等混淆,不得含有不良道德风尚内容,不得与外国国家或地区名称相同或近似,不得与政协委员府间国际组织的名称相同或近似,不使用外国文字或汉语拼音组成的名称等。同时,商号属于知识产权的一种,也具有
商号的取得方式以及商号权的保护内容。商号的取得方式分为使用取得主义、登记对抗主义和登记生效主义三种。商号权包括使用权、禁止权、转让权和许可使用权等,具有人身权和精神财产权属性。我国法律虽未明确规定商号权,但对商号权的保护逐渐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