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辩权是指一方在他人行使其权利时,拥有对抗其请求权的权利。广义上的抗辩权是指妨碍他人行使其权利的对抗权,不限于请求权。而狭义的抗辩权则是专门对抗请求权的权利,即权利人行使其请求权时,义务人享有的拒绝其请求的权利。
在现代民法中,学者对抗辩权的定义存在差异。洪*欣先生认为抗辩权是妨碍他人行使其权利的对抗权,尤其是拒绝请求权人行使请求权的对抗权。梅*协先生认为抗辩权是指义务人有可以拒绝其应为给付的权利。郑*波先生则认为抗辩权属于广义的形成权,是对抗请求权的权利,不限于请求权。因此,抗辩权的概念既有广义又有狭义之分。
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以及我国的《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并未对抗辩权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有我国的《担保法》第二十条第二款对抗辩权做了明确规定,将其定义为债务人基于法定事由,对抗债权人行使请求权的权利。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抗辩权是从狭义角度来理解的。本文将讨论狭义上的抗辩权,包括诉讼时效已过的抗辩权、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合同法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和顺序履行抗辩权。
在我国,抗辩权是从狭义的角度来使用的,适用范围相对较小,主要针对合同中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请求与阻止请求的权利。了解抗辩权的概念以及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有助于更好地运用抗辩权。
交通肇事罪的法律定义、构成要件和相关法律依据。该罪行主体是年满16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主观方面是过失。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法规并导致重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法律依据包括《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通知以及各部门颁布的相关
停车场刮蹭逃逸的后果,指出其可能构成肇事逃逸。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肇事逃逸等特定行为将受到罚款或拘留等处罚。关于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存在三种主要观点:“罪后表现说”、“独立行为说”和“分别情况说”,每种观点对逃逸行为的定义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的履行抗辩权的种类,包括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和不安履行抗辩权。在合同双方互负债务的情况下,根据债务履行的顺序和具体情况,一方可在特定条件下拒绝另一方的履行要求。
引起永久抗辩权的因素,包括不可抗力、债权人过错、已过时效期限和当事人约定的免责条款等。其中不可抗力是无法预见、避免和克服的客观情况,导致债务人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债权人过错指因债权人原因导致的不履行或不当履行合同;已过时效期限指权利被侵犯者在法定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