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知识产权法 > 其它知识产权相关 > 商业秘密 > 侵犯商业秘密罪及其客体

侵犯商业秘密罪及其客体

时间:2025-07-26 浏览: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32472

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或非法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或获取的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客体包括国家对商业秘密的管理制度,以及商业秘密的权利人享有的合法权利。犯罪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条规定,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证据认定问题

权利人的不配合

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侵犯商业秘密时,往往面临权利人不配合的问题。权利人往往不愿提供其拥有的商业秘密作为证据,更不愿将技术信息送关相关部门进行鉴定,这给行为人侵犯商业秘密的证据认定带来了困难。

信息是否属商业秘密的鉴定问题

对于行为人泄露的信息是否属商业秘密的鉴定问题,应当委托专业权威部门进行鉴定。由于涉及的技术问题往往较为复杂,法官对此类专业技术了解甚少,因此需要依靠专业权威的鉴定。专业人员通过对资料检索、对比分析等方式,可以提供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的鉴定结论。法官在进行定案时,必须对鉴定结论进行当庭质证并听取双方意见,结合其他证据进行全面审查判断。

关于损失的计算问题

根据中国刑法规定,只有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才构成犯罪。然而,如何认定何为"重大损失"成为区分罪与非罪的关键。在刑事诉讼中,重大损失一般指被害人由于犯罪人的行为遭受的物质损失。对于侵犯商业秘密而言,刑法并未明确界定和说明"重大损失"的含义。

以商业秘密权利人的损失作为依据

商业秘密一旦被泄露,权利人的损失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在刑事审判中,普遍认为这种损失应当指实际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权利人必然失去的现实利益。在计算损失时,除了考虑直接因素如研制开发成本、利用周期、成熟程度、市场前景等,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如竞争优势地位的丧失、商业信誉的下降等。

以侵权人的利益作为损失

这种损失的计算以侵权人未再向他人泄露为前提。对于将商业秘密出卖给他人的,以其出卖收入加上买受人使用后的获利额为损失额;使用商业秘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以其获得的利润为损失额。在计算侵权人所获得的利润时,不能简单地以销售额或已生产的产品总价款乘以平均利润率为获利额,而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以商业秘密使用许可的合理使用费作为损失

这种计算方法是以正常许可使用的费用推定损失额。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侵权人就此取得了商业秘密的合法使用权。同时,商业秘密与有形财产有重大区别,侵权人使用商业秘密并不排斥合法权利人的使用。此外,大多数情况下,侵权人实施盗窃等不法行为取得商业秘密后很快就被发现和制止,给被害人造成的损失远远小于商业秘密自身的价值。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侵犯商业秘密罪及其客体

    侵犯商业秘密罪及其客体的问题。侵犯商业秘密罪涉及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披露或使用商业秘密,侵犯了商业秘密管理制度和权利人的合法权利。证据认定面临权利人配合问题,信息是否属商业秘密需专业鉴定。损失计算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关键,主要包括商业秘密权利人的损失、侵权

  • 侵犯商业秘密罪及其处罚

    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如果这种侵犯给权利人造成了重大损失,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如果造成特别严重后果,则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根据该法条的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分为四种

  • 刑事侵犯商业秘密罪既遂怎么量刑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对于刑事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情节严重者,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而对于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情节特别严重者,将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侵犯商业秘

  • 侵犯商业秘密权的刑事救济

    商业秘密的保护历史悠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对商业秘密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我国刑法对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行为进行了规定,但该立法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首先,将以盗窃和胁迫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归为同一罪名,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其次,将侵犯商业秘密的违

  • 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构成要件详解
  • 侵犯著作权罪的量刑标准及相关考虑因素
  • 商业秘密案是否适用刑事法与民事法并行?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