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依法向复议机关提出申请,复议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法律制度。行政复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行政复议是上级行政主体对下级行政主体进行监督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国家行政救济机制的重要制度。
行政复议解决的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就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以及是否适当而发生的争议。
行政复议既具有行政性质,又具有准司法性质,复议机关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同时,也要审查其合理性。
行政复议制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行政复议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
行政复议有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够通过复议机关寻求合法权益的救济。
行政复议有利于加强行政系统的自我监督,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是指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贯彻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准则。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行政复议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行政复议机关在进行行政复议活动时,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作出处理决定。
行政复议机关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时,既要审查其合法性,又要审查其合理性,作出客观公正的处理决定。
行政复议机关的行政复议活动应尽量公开进行,以便利害关系人及时了解有关情况,监督行政复议进行,消除误解。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尽快完成复议案件的审查,并及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体现行政效率原则。
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复议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为行政复议当事人提供必要的便利,特别是为作为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人及第三人行使各项权利,以保证其利用行政复议制度实现对合法权益的救济。
行政复议的审理对象主要是具体行政行为,复议机关既要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也要审查其是否适当。
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一般不会停止,除非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且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合理,或者法律规定需要停止执行。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行政复议决定并不是对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最终裁决,仍然受到司法审判权的监督。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我国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对于不属于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确认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纳税争议案件、工伤保险案件和价格违法的处罚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需先向上一级
行政诉讼法案件的有效期限以及行政赔偿诉讼的条件。对于不服行政机关复议决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需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起诉,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时亦如此。直接起诉的,应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行政赔偿诉讼需满足多个条件,包括原告是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专利行政复议的相关内容。专利行政复议是指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对与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产生的争议进行复查并作出裁决的行为。申请复议需满足条件:主观认为权益受侵犯,并在得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的15日内提出。复议由申请人启动,不能由国务院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