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情况主要是基于“公”的事项(或公权力的介入)而导致的监护权转移,或监护权的强制性转移。关于监护权的强制性转移,我国法律未作规定,但在实践中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如未成年人的强制劳教,实际上就使未成年人原来的监护转为国家机关的监护。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下不构成监护权的转移,国家机关承担的只是一种管理责任。诚想,未成年人被强制劳教,又如何让他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在不允许为未成年人监护留下空白的法律原则下,只能推定国家机关此时除负有管理职责外,还应当承担该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
此种情况下,法律的规定是导致监护权转移的根本要素。当监护权的行使过程行进到法律规定的条件时,监护权即时发生转移。如被监护人被他人收养、父母离婚后子女随父或随母一方生活、被监护人依法被收容教养等。
此种情形主要针对具有“公益”性质的机构而言,如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医院等公益性机构。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监护的转移,尤其涉及非公益性事项的监护权转移个案,应通过专项委托的方式才能实现。这类监护权的转移由于涉及到不同的情况,其监护事项、监护人和受托人的状况千差万别,其监护权的转移亦存在着差异。
第一、监护事项的特定性。监护人将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地委托他人履行,但实际上均得以具体事项确定之。如基于旅游、特种教育、未成年人探亲的护送、被监护人的陪护等等。
第二、监护人应与受托就监护事项达成协议,通常这种协议应采用书面的形式。但并不排除口头形式的适用。采用口头形式的,如果有其他证据证明的,同样可以确认当事人之间的监护权转移。
第三、受托人必须具备履行监护职责的能力或资格。受托人在委托协议规定的期限内,履行监护职责。
中国婚姻法中送养人与继承权的关系。依据法律规定,养子女在收养关系成立后对亲生父母的财产没有继承权,而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对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送养人需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面临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但某些情况下如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
朱某与李某之间的监护权变更案件。朱某起诉称朱-弋并非其亲生儿子,经医学鉴定证实后,要求变更监护权。经过江西省弋阳县人民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协议,朱-弋由被告李某抚养,朱某不再承担任何抚养义务。
抚养权和监护权的分离问题,并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监护权是一种法定权利,具有公法上的义务属性,而抚养权则是一种与个人身份密切相关的权利。我国抚养权立法存在缺陷,需要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同时,没有监护权并不意味着没有抚养权,两者应该同时存在。
江苏省镇江市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和相关的法律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并非固定,而是根据多个因素确定,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包括公民人身权利受到非法侵害、违反社会公德侵害隐私等行为。监护权受到侵害也可请求赔偿精神损害。请求精神损害赔